全台有幾隻草鴞? 國土綠網特展與市集 認識離我們遠也很近的淺山動物鄰居

草鴞是台灣唯一棲息在平原草地、非森林性的貓頭鷹,棲地離人類居住空間很近,但由於晝伏夜出的習性不易觀察,早期保育人士推估全台僅有100隻或300~500隻,為台灣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


然而草鴞的實際數量有多少,又分布在哪裡?數量稀少而瀕危的原因為何?需有基礎科學數據才能提出相應的保育措施。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學者經過10年調查研究,對草鴞在台灣的生存樣貌和風險逐漸有了清楚的描繪。而南部地區的魚塭、農地等面臨光電和工業區的開發侵蝕,致使草鴞棲地更破碎與劣化,學者也對此提出警示。






林保署屏東分署透過國土綠網計畫進行草鴞的保育行動。攝影:李育琴





蔡若詩在講座中分享近年草鴞的科學研究和面臨的主要威脅。攝影:李育琴


全台估有158對草鴞 棲息地由中部移往南部


「草鴞離我們人類非常近,但某種程度也可以說離我們很遠。」嘉義大學生態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16日在林保署屏東分署舉辦的「深入淺山國土綠網特展」講座活動上指出,因為夜行性、隱密性,草鴞這種鳥很難調查,不知道牠就在我們身邊。


從歷史紀錄中可明確知道全台灣都有草鴞分布,只是數量不多。早期草鴞主要出現在中部地區,但近年的調查發現,中部已較少看到,南部的淺山平原、河川高灘地成為草鴞主要的棲息環境。中部地區的草鴞數量變少,是否因為環境變化所造成?值得更多關注。


為了解草鴞的分布和生殖習性,蔡若詩表示,自2015~2021年間分別以人工監測和衛星追蹤等方法,進行南部和中部地區草鴞族群監測,評估結果全台約有158對,約300多隻草鴞,這個數據符合過往保育人士的推測。2025年也將再次進行全台草鴞的評估,了解數據是否有變化。


此外,為進一步了解草鴞白天在哪裡睡覺?又晚上到哪裡覓食,使用什麼樣的棲地?蔡若詩透過衛星發報器的定位資訊,發現草鴞日棲地經常選在軍事基地、廢耕農地等草生環境,而且會頻繁移動,尤其在非繁殖季時,草鴞成鳥的移動距離很大。


蔡若詩說,很可能是為了尋找配偶而移動,一旦配對成功,就會停下來進行繁殖。草鴞非繁殖季日棲地的農地樣態,多為長期休耕的廢耕地,或草生栽培的果園等。






草鴞偏好以100公分左右的高草地作為繁殖棲地,也常利用軍事基地,兩棲地環境占總利用的70%,剩下的30%則是農田、果園與漁塭等環境。圖片來源:屏東林區管理處提供


那隻每天飛去魚塭的草鴞


衛星定位的資料,透露出許多草鴞不為人知的祕密。例如某隻在高雄機場救傷的草鴞,原先野放至台南草生地,沒想到這隻草鴞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慢慢飛回了高雄,說明牠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另外,有一隻草鴞在非繁殖季時,總是一睡醒時就直飛海岸旁的魚塭,大半時間待在魚塭堤岸附近,再回到日棲地休息。蔡若詩解釋,「草鴞並不吃魚,可能是魚塭附近有不少老鼠,讓牠日日奔赴。」


從草鴞使用的棲地特性可以發現,近自然的魚塭、鹽田、農田果園都是草鴞可以利用的地方,也就是潛在的覓食棲地。當沿海的魚塭蓋上光電,農地重劃進行開發或蓋光電,都可能對一級瀕絕的草鴞生存環境造成影響。


棲地喪失和劣化使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少,是草鴞面臨的最大威脅。近期台南沙崙農場再度面臨科學園區開發案,衝擊草鴞重要棲息環境,引發10多個環團發聲反對。蔡若詩認為,原本農場是對草鴞很好的環境,一旦整體環境被破壞,即使規劃保留一塊草地進行棲地補償,怎麼說都太小,也不夠。從近年南部科學園區的開發過程可見,草鴞棲地的破碎化更加嚴重,不是很好的做法。






深入淺山國土綠網舉辦專家講座,16日由蔡若詩分享草鴞主題。攝影:李育琴


「我們其實就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裡,這些生物跟我們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要生存,牠們也要。」蔡若詩在講座中鼓勵民眾一起參與保育行動,從認識周遭環境、關心生態議題做起,協助野生動物棲地的改善,支持友善農產品、有理念的NGO,或加入公民科學家等,藉由個人的實際行動協助改善環境,與野生動物共存。


展覽搭配山村市集 推廣保育行動在地實踐


「深入淺山國土綠網特展」即日起至3月30日在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展出,內容呈現林保署近年推動國土綠網的過程和成果,在高屏地區的農田、溪流、濕地到森林,透過生態廊道串聯自然棲地的保全、復育及營造,支持食蛇龜、穿山甲、水雉、草鴞、陸蟹等物種的生存;另有濕地與農業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案例,展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間的平衡。


展覽期間也邀請專家進行生態講座,接下來還有屏東陸蟹、水雉和紫斑蝶等主題的講座,邀請民眾到場看展覽、聽演講。






屏東縣政府在沿山公路設計巨大食蛇龜鳳梨彩帽地景藝術,推廣在地生態保育觀念。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推廣185縣道觀光,近年在沿山公路的鳳梨農場,利用幫鳳梨遮陽的彩帽進行大型構圖設計,陸續採用草鴞、穿山甲、食蛇龜等主題的彩帽地景,吸引遊客到訪,並藉此推廣生態保育的理念。


活動現場除了有展覽與講座,周末也舉辦山村市集,集合來自淺山地區30個友善耕作小農、部落與在地工坊及地方生態產業攤位,讓消費者認識友善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並能與在地生產者建立長期關係,實踐保育的地方行動與社區參與。






高雄鳥會推廣「護雉聯盟」野蓮,幫助野蓮農民與水雉共存。攝影:李育琴





後灣在地團體保護陸蟹棲地,在市集推廣海鹽與鹽滷豆腐地方文化特產。攝影:李育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