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調適假需配套心理健康 養心教育基礎建設

身心調適假需配套心理健康 養心教育基礎建設
「身心調適假」需配套心理健康『養心』教育基礎建設(李玉嬋教授在嬋說心語頻道解說)


投書:李玉嬋 特聘教授/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賴總統日前宣示擴大對心理建設投資,強調心理健康是實現「健康台灣」的重要基石,政府要持續擴大投資心理建設,包括研議增列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然而,卻未比照同時宣示增設政院層級「專責通報平台」,明列研議強化反職場霸凌規範及配套措施。試問,公務人員請了「身心調適假」,政院研議強化其心理健康的配套「養心」措施為何?



「養心」之外的「養心」識能,應是「身心調適假」必需配套措施。「心理健康『養心』教育」的必修課,人人練習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具備養心調適自己身心的基本知能,正是有待擴大的心理建設投資項目。這也是身為心理學家同時是培育諮商心理師人力的李玉嬋教授身份角色,設計簡單易學的養心mBMI幸福三元素:友-情-義,作為人人身心調適的養心自我管理法。



比照量體重來控制身體BMI的養生靠自己的日常作法,也量化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B、M、I三種幸福感來源的具備程度,包括: Befriend友-友善交友獲得人際支持親密感、Mindfulness情-情緒正念掌握平穩安心感、Identity義-意義認同自我價值感。哈佛心理學湯發鉅博士呼應於此,倡議以「助人快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對應養心BMI的人生三樂,作為調適心理健康的東方養心三法配套措施。



如果公務員或職場勞工能夠利用請了身心調適假時間空檔,讓自己有個諮商心理師作為心理健康教練,陪同練習養心顧心理健康,相信能更有效利用此種假別,提升正向心理健康幸福韌性。將心理健康調適假的自癒鑰匙,握在自己手上的配套措施,需同時提出新具體易操作的心理健康養心教育。



「身心調適假」或稱「心理健康假」,在40所大專院校實施每學期可請3天,不需證明。至今,5~7%請過心理健康假的大專生最多的是心理健康相關科系學生。意味著,學過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學生,比一般人更願意關注自己心理健康,也比較不會害怕被人知道、心理健康污名化、他人異樣眼光或特殊關心等,更多懂得善用此假去自我照顧、調適心理健康。雖然,高中職校也於2024年8月開始試辦「身心調適假」,可能因為需家長同意,而少有人請此假。



身心調適假需配套心理健康 養心教育基礎建設
「你請過 心理假嗎?」李玉嬋教授接受「看見台灣」專訪(嬋說心語頻道)


雖然,學校導師會收到學生請心理健康假的消息,但有困難評估、不知是否需採取哪種措施協助該生。因此,師生雖普遍能接受心理健康假,都需要配套學習請假之後如何「自主管理」心理健康、覺察自我心理調適得如何、何時須使用心理諮商資源,來調適心理健康。那麼,設計配套措施提供「心理健康『養心』教育」給申請身心調適假者自助或尋求資源挹注,有其必要性。



比照學生給公務員提供身心調適假時,也需配套措施。根據一項英國健康安全衛生署(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SE)2019年研究資料顯示,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對職場環境感到極度焦慮緊張,因壓力導致病假而造成30.2個工作天損失。台灣勞動部2019年的勞災請領數據資料也顯示,因職場霸凌導致心理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給付之請領案件,已創歷年新高。由此可見,促進員工心理健康相關方案刻不容緩,增列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同時,研議如何以『養心』心理健康教育之配套措施,讓處於高壓環境工作的公務人員,可以提升對自己心理健康的覺察,並能分辨何時須尋求專業心理諮商資源,或有個諮商心理師作為心理健康教練,陪自己養心鍛鍊心理健康幸福韌性,調適身心重返職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