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戰甲車防護柵欄:從務實出發的裝甲防護思維轉型/蔡元鴻

國軍戰甲車防護柵欄:從務實出發的裝甲防護思維轉型/蔡元鴻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近日,國軍為戰甲車裝設「防護柵欄」的消息及照片首度曝光,並稱此設計採低成本、高效能模式,旨在提升裝備對自殺型無人機攻擊的防護能力。然而,從實戰需求與軍方文化轉變的角度來看,這項措施既有可取之處,也存在明顯的局限。

一、防護柵欄的實用性

首先,防護柵欄的主要功能是抵禦自殺型無人機攻擊,但其效果與戰場實際需求尚存落差。自殺型無人機攻擊方式靈活多變。例如,從高空俯衝或側面快速突擊,而柵欄僅能針對特定角度的撞擊進行防護。此外,柵欄的裝設無疑增加戰甲車的重量與外形尺寸,進一步影響機動性與隱蔽性,甚至可能影響到修維護與後勤整補作業。

然而,考慮到當前技術與成本的限制,防護柵欄作為短期過渡方案,仍具有一定的戰場價值。它能為戰甲車提供基本的防護能力,在沒有更先進技術支持的情況下,為國軍的裝備抗擊能力提供最基礎的保障。

二、「先求有再求好」的軍方文化轉型

防護柵欄的設計推出,實質上反映國軍文化的一種轉變。過去,國軍在裝備採購與技術研發上,常被外界批評為「保守」或「僵化」,更注重穩定性而非創新。然而,防護柵欄的出現表明,國軍已開始嘗試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應對新型威脅,體現一種「先求有、再求好」的務實精神。

這種思維轉變並非僅限於裝備層面,而是整體戰略觀念的逐步調整。陸軍無人機訓練中心展示包括攻擊型與偵察型無人機在內的多款裝備,並將數位化管理融入訓練與作戰流程,表明國軍正逐步邁向科技化、智慧化作戰的方向。

三、從務實到創新的未來

雖然防護柵欄的設計尚存缺陷,但它為國軍未來的裝備研發與技術創新提供寶貴的數據與經驗。未來,國軍可考慮以下方向:
(1)技術升級:發展主動干擾系統,如車載高微波武器或電子干擾裝置,取代被動防護手段。

(2)模組化設計:加強防護設備的模組化,使其更易於根據任務需求進行快速調整。

(3)借鏡國際與合作:學習國外經驗,尤其是俄烏衝突中裝甲車防護技術的教訓,並與國內相關領域的公司合作,提升設計能力。

國軍戰甲車的防護柵欄設計,是一項兼具象徵意義與務實作用的嘗試。它既顯示國軍對新型威脅的快速反應,也凸顯出軍方「從不變到漸變」的文化轉型。雖然目前成效有限、實用性有待考驗,但它為國軍未來技術創新與戰力提升鋪平道路。從「先求有」到「追求好」,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方向,亦為台灣的國防自主探索出更多可能性。(照片示意圖,翻攝維基百科)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