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春天/周桂芳

母親的春天/周桂芳

周桂芳

從春天開始,從聽到第一聲鳥叫,母親每天就早早起床了。母親像個老園丁,辛勤地播種春天。

春天到了,母親就開始早早翻地了,一大早,母親就扛著鋤頭,披著晨霧,踏著露水,高興地奔向她辛勤耕耘的春天的菜園。

開春,母親種四月白的小白菜了,要種牛心包和春包菜了,要種蒜苗了,要種茼蒿了,這菜園地是不能空著的。母親說“人閑閑一日,地閑閑一季。這菜園的菜,就要接著種,輪翻種,就像春天開的花,一茬接一茬,不然就青黃不接了”。大清早,母親就扛著她的鋤頭去菜園了,她彎腰扯掉已經開花老了的紅菜苔和白菜苔,再把板結的土地,一鋤一鋤地挖開松土,把少許的雜草用力地甩到田埂上,再用鋤頭把板結的大泥巴塊一一敲打碎。母親挖的很用力,敲打的很仔細,臉上的表情也很豐富,就像一位詩人欣喜地翻開大地的詩篇,快樂地寫下一行行春天的詩行。

中午,母親就下到地窖裏,裝出了一籃子做種的紅苕來,有紅心苕,有河南苕,還有紫苕,母親準備要種紅苕了。母親每年都要種幾個品種的紅苕,因為嫂子喜歡吃軟糯甜口的紅心苕,我想減肥喜歡吃紫苕,母親為了冬天多打苕粉更喜歡種河南苕。為了大家各喜所好,各取所需,母親總是不怕麻煩地樣樣都要種一點的,當然種的最多的是河南苕,那是打苕粉的主要來源。母親把苕種倒到後門樓梯底下,一個個一一排開來。母親說,春天來了,苕種放這陰涼通風處,過幾天就能發芽了,再也不用像從前那樣費力去蓋地膜了。母親像一個農業專家一樣,把季節,時間,氣候都掌握得准准的,透著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

晚上,習習春風裏,母親搬來一把小椅子,拿出一個不銹鋼盆,坐在院子裏,就著大門口的燈光又開始剝花生種子了。只見母親親拿出一節花生,用拇指一按,“哢嚓”一聲脆香,花生就裂開了,兩手一剝,一粒粒紅衣的花生米就從殼裏跳出來,“叮噹當”連續兩三聲響,就准准地掉到了不銹鋼盆裏。有的花生兩節,有的花生三節,母親專挑三節的花生先剝,母親說,把三節的紅衣花生做種子,希望秋天都能多收成些三節的紅衣花生,聽說紅衣花生更有營養,更補血呢。母親像一個老中醫,知道吃什麼補什麼,還懂得藥食同源的道理。

等一場春雨後,土地被春雨潤濕了,泥土喝飽了雨水,濕透了,蘇融了。母親說,春雨貴如油,這雨下得正好啊,正好苕種也發芽了,都長出了紫紅色的嫩嫩的尖芽來了。母親輕拿輕放,小心地把發芽的苕種一一裝進籮筐裏排開來,生怕壓斷了苕種芽。母親挑起籮筐到菜園裏種苕種,在已翻松土的土地,先起壟,一壟一米左右寬。母親說,壟不能過寬,不方便人幹活,也不能太窄浪費了土地,一米左右壟剛剛好,最合適。母親開始挖坑點窩,把一個個發芽的苕種窩進挖好的土窩裏,土窩大小也是剛剛好,好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絲毫不差。母親像一個精准的測量師,是個幹農活的“老把式”。光用眼睛就能把距離,把深度,把大小都測量得准准的。那是母親幾十年勞動實踐經驗的積累,是熟能生巧的功夫。

種完了苕種,母親又接著開始種花生。花生種也是母親提前浸泡好了的,都已經發泡開口發芽了。母親熟練地給花生地起壟挖坑,母親給花生挖坑更是十分講究,每一行只挖六個坑,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她說,坑挖密了,那就光去長花生禾了,不結花生;坑太稀了,產量就低,還浪費了好地。每一寸土地,母親都看得金貴,不能輕易浪費。母親彎著腰,埋頭小心地放種子,近的就往下著,隔的遠的,就伸手一丟,卻能把每一粒種子穩穩當當地丟進坑中心。最後,母親像給自愛孩子蓋被子一樣,用鋤頭輕輕給它們蓋一層薄薄的泥土。母親說,土不能蓋厚了,上春頭,氣溫高,蓋厚了就會焐死了;蓋薄點,能透氣,芽兒也長得快,不能防止雀兒啄去吃了。母親像一本活字典,像一本教科書,她的話,句句在理,透著老農民的幹練老到和辛勤的智慧,每一道工序,嚴密合縫,有著強有力的掌控感。

母親像個美食家。母親說,春天裏,田畈到處都是菜,像個綠油油的大菜園。母親看見什麼野菜,就會採摘回來,變著法子做給我們吃。有時是地兒菜,有時是馬蓮單,有時是野水芹菜,有時是蒲公英,有時是一把野蒜,有時是地帶菇等各種種樣的野菜。母親用地兒菜包餃子,清炒馬蓮單,涼拌蒲公英,地帶菇炒雞蛋,野蒜煎蛋餅,野水芹菜炒臘肉等等數不勝數。吃著母親采的野菜做成各種各樣的野味美食,滿口生香,好奇新鮮,奇樂無窮,更是回味無窮。

母親像個田園詩人。母親雖然目不識丁,但是一張嘴就能說一大堆關於春天的詩句、農村諺語、鄉間俗語,母親的詩句都是嘴邊上的。母親經常用這些詩句教育我要勤快做事,要早睡早起,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季節不等人,春日勝黃金”““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萬石穀”“十年老不了一個人,一天誤掉了一個春”“穀雨前後種瓜點豆”……母親不會讀書看報,這些詩句就像U盤一樣都裝在她的腦子裏。

一年四季,母親用勤勞、靈巧的雙手辛勤耕耘,播種春天。母親用心做出一道道美味美食,用情說出一句句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詩句俚語。

母親一生是春天。她言行身教,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引導著我們,為我們傳遞一種生機勃勃,堅強不屈、奮鬥不止的生命力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