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奔赴高考考場/徐成文

徐成文
寒窗苦讀十二載,我家的侄兒馬上就要踏入高考考場,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大幕即將拉開。只是,真正在這場大考裏緊張忙碌的,似乎另有其人。
自從侄兒跨入高三,我們家就以他為中心,用愛心作半徑,全方位地圍繞著他旋轉。作為伯父,關注侄兒的高考,我責無旁貸。供職於一所省級重點中學,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比非教師更具優勢,對高考新政策、新課改的實施以及高考新動態的把握,更得心應手。辦公室旁邊就是學校教務處,緊張工作之餘,我總會去那裏溜達溜達。遇到高考的疑難問題,便向專業的同事們請教,他們總能給出精准的解讀。不打無準備之仗,戰爭如此,高考亦然。這一年,我告別了鍾愛的小說閱讀,把大把時間用在研讀從教育局招生辦“借”來的近三年高考錄取數據上,一筆一筆精確地計算、書寫。一疊厚厚的草稿紙,密密麻麻記載著國內大部分大學各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時間緊、任務重,接下來還要把這些還帶著溫度的文字和數字輸入到電腦裏。只盼到時候侄兒填報志願時,在電腦上輕輕一點就能一目了然。
妻子是位賢內助,把後勤保障工作做到極致。家中那臺58英寸的曲面電視,早已沒了“聲響”。她說,侄兒高考備考期間,乾脆把電視遙控器鎖起來,免得干擾侄兒做作業。於是,我心心念念的英超、意甲、NBA,只能在手機小螢幕上觀看,還得塞上藍牙耳機;妻子也忍痛割愛,不再看那些纏纏綿綿的“狗血劇”。侄兒就讀的學校重金請來教育專家,為高三家長開展演講,妻子以代家長身份前去參會。此後,吃飯時、睡覺前,她總是刷著X音,聽一個個營養師嘶聲力竭地宣講如何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這一切,都是為了家中的高考生。週末,侄兒難得休息,妻子便跟著小X書學做美食,為平時嚴格配方的飲食增添幾分色彩。面對麻辣鮮豔的佳餚,侄兒抱住妻子的肩膀,連連道謝。妻子欣慰地笑了,可那笑容也難掩她漸次增多的灰白頭髮。她深知“一張一弛”的道理,學習如此,飲食亦然。
工作幾年的小女,也加入了侄兒高考備考的序列。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寶貴的“高考考前秘笈”:考前要勞逸結合,輕鬆迎考,保持健康飲食;不要背負思想包袱,避免劇烈運動,切勿過分焦慮……在大學裏摸爬滾打了四年,她對大學學習生活最有發言權。她叮囑小弟報考志願時,要關注正規網路管道,全方位瞭解大學的專業設置、師資力量與就業前景。她總說,現在是拼知識、拼能力的社會,多讀書才能在職場佔據一席之地,還建議小弟盡可能讀完本科後再念研究生,甚至博士。
侄兒的父母因條件限制,只能遠赴他鄉謀生。他們無法陪伴在孩子身旁,每週六晚上,只能通過視頻與孩子聯繫。地域的距離,他們給予孩子的大多是經濟支持,卻難以近距離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在外掙錢不易,他們時常面臨被老闆“炒魷魚”的風險,所以盼著孩子未來能有份穩定工作,不再像他們這般含辛茹苦。學醫或者念師範,是他們樸素的願望,在他們看來,不管社會如何發展,醫生和教師總是不可或缺的。這份心意化作了行動——他們利用有限的節假日,到附近幾個省市的醫學院、師範院校實地考察,滿心期待孩子能成為其中一所大學的學生。
而主角侄兒呢?
當大人們為他的高考忙得腳不沾地時,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週末回家,他還是會偷偷用手機打一會遊戲,在草稿本邊角畫些可愛的卡通圖案。大人們圍坐在一起討論志願填報方案到深夜,他只是安靜地坐在一旁,翻著與高考看似無關的科幻小說,偶爾抬頭,眼神清澈又迷茫,仿佛這場全民皆兵的“高考戰役”,只是大人們自導自演的劇碼,而他,不過是個被推上舞臺的“臨時演員”。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