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受外媒專訪 談兩岸、國際與綠營國會窘境


賴清德受外媒專訪 談兩岸、國際與綠營國會窘境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Time》雜誌專訪,今日(13)日刊出,賴成為本期《Time》雜誌的封面人物,是今年繼美國總統拜登和泰國新任總理賽塔之後,第三位登上該雜誌封面的國家領袖,這一消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賴清德當選總統後首次接受的國內外媒體專訪,《Time》雜誌此次專訪以賴清德的領導方針為主軸,內容涵蓋國際合作、兩岸關係、經濟發展、全球產業鏈及民生議題等多方面。


此次專訪是《Time》雜誌首度在其官網上推出中英對照版本,特別針對台灣及國際觀眾,以便更廣泛地分享賴清德的見解。此外,賴清德在今年4月也已獲選為《Time》雜誌2024年百大影響力人物,專文中譽他為「肩負重大任務,猶如扛起世界的擎天神」。


然而,在上任不到一個月內,賴清德再次登上《Time》雜誌封面,顯示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及新政府施政方向的重視。


賴清德在專訪中強調,「民主、和平、繁榮是台灣的國家方向,也是台灣與世界的連結」。他堅定表示,未來施政將深化台灣的民主,維護區域和平,並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世界的繁榮發展。


面對中國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賴清德表示,「我希望全世界不管哪一個國家,都應該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並強調未來將努力讓國際社會更了解台灣、支持台灣。他說,儘管中國試圖影響台灣的邦交關係,這不會改變台灣成為世界上自由的燈塔和民主的堡壘這一事實。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共產黨拒絕與現任政府溝通對話以及相關議題時,賴清德表示,台海和平穩定是世界安全和繁榮的重要元素。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將遵循前總統蔡英文提出的「四個堅持」方針,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善盡台灣的責任。他說,對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論述,這是根據事實陳述,前總統蔡英文和馬英九都曾提出「互不隸屬」的立場。


賴清德認為,中國對台灣併吞的態度是其國策,但在台海製造爭端影響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國際社會並不會接受。他強調,台灣人民和朝野政黨應共同面對,「只有團結並與國際社會連結,台灣才有辦法確保我們的主權不被侵犯,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被破壞」。


提及台灣與中國及世界的經貿關係,賴清德表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佔有優勢,有責任推動世界的繁榮發展。他說,台灣在IC設計、晶圓製造及末端封裝測試方面具有優勢,並與其他國家的零組件、設備及技術資源形成全球分工的產業鏈。


面對中國經濟問題惡化,賴清德認為,中國政府對自由市場的控制越來越嚴厲,長期以來對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也不符合國際期待,經商環境大不如前。他表示,「一個穩定的中國可以成就安全的台灣;一個繁榮的台灣可以帶動進步的中國」,並不希望看到中國經濟變壞、社會出現混亂,新政府願意協助中國,增進台海的和平繁榮及兩岸的和平繁榮。


對於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席次,賴清德表示,這是人民的選擇,「提供每一個政黨分享自己理念、共同承擔國家責任的機會」。他說,未來施政將以深化台灣民主、維護區域和平、讓台灣躋身國際社會等方向為主軸,相信在野黨不會反對這些對國家和人民有利的施政方針。


賴清德強調,台灣民主價值深植人民心中,民主力量是他推動國家政策的重要基礎,不分朝野政黨,都應秉持「人民至上、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他說,面對中國各項打壓,任何政黨都不可以為政權犧牲國家主權,人民利益亦不應受到任何極權國家的影響。


在專訪最後,賴清德提及自己的成長背景時說,「像我本人也沒有預期今天我會坐在這裡」,「但是我把這個歸功於台灣的民主」。他表示,若不是許多人犧牲奉獻成就台灣民主,自己沒有機會坐在這裡,責任就是持續深化台灣民主,讓各行各業有抱負的人都可以實現理想,為國家奉獻。


照片來源:擷取Time網站。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民眾黨提電視辯論 林右昌批本末倒置:當初應在立院討論


蘇巧慧公布新北反濫權陣容 劉柏君:向選區民代反應才有改變機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