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壽山為起點 丁昶文駐村倫敦探索台英歷史連結

駐村倫敦的台灣藝術家丁昶文以高雄壽山為起點,聚焦探索台灣與英國的歷史連結。近日他以《尋龍與地靈》等4部作品放映,探討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記憶及其當代意涵。

丁昶文今年3月獲選戴芬娜基金會(Delfina Foundation)的台灣藝術專業人才駐村計畫,並於4月至6月駐村倫敦,主要聚焦研究台灣與英國的歷史連結。計畫的尾聲,他自6月14日起至18日,每日下午於基金會放映《尋龍與地靈》、《處女地》、《魂歸故里》及《You were come to me from the sky over the sea》等4部作品。

丁昶文表示,自己出生於高雄,在這次計畫中以高雄壽山為起點,探討19世紀英國博物學家羅勃.史溫侯(Robert Swinhoe)的檔案。史溫侯曾在台灣南部進行物種研究,其中台灣的特有種藍腹鷴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864年,史溫侯更曾將兩隻台灣獼猴帶回英國進行活體研究。

本次研究中,丁昶文追蹤了這兩隻獼猴被送往英國後的足跡。雖然未找到直接的檔案紀錄,但在倫敦動物學博物館中,他發現了一隻受贈於英國動物園的台灣獼猴頭骨標本,資料顯示該獼猴曾於1883年至1884年間在動物園生活,因此推測其可能為兩隻獼猴的後代。

此外,丁昶文還深入研究了1910年日英博覽會與台灣之間的連結。在博覽會期間,有24名排灣族人參與演出,其中一人不幸在博覽會期間去世,但一名出發前已懷孕的排灣族婦女在會場誕下一子,官方檔案中顯示,該嬰孩被命名為「日英博」。

雖然研究背後牽涉殖民主義等議題,但丁昶文從中看見台灣人展現韌性的方式。他表示:「文化記憶是我們理解過去、反思現在、展望未來的重要資源。」而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啟發更多人思考個人與歷史、與環境的複雜關係。

丁昶文說,雖然我們很難看到這些歷史的真實畫面,但希望自己可以透過藝術的方式,呈現他對於這些歷史場面的構想。

他還搭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引起的AI炫風,嘗試用Open AI生成圖片的功能,將他以文字記錄下的歷史場景,讓人工智慧來推導出當時的畫面。雖然無法真實還原歷史,但也帶給他創作上的新啟發。

丁昶文認為,這次駐村計畫不僅是個人創作的延伸,也為台灣與國際藝術界搭建了一座橋梁,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與理解。

駐村期間,丁昶文與其他7位藝術家有相當緊密的交流,基金會方面也提供了許多不同藝文活動,像是參加展覽、與當地的不同機構互動,讓他學習到了更多元的藝術模式,讓為期3個月的駐村收穫滿滿。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