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新冠疫苗不良事件率似流感 3月疫情恐升溫

民眾搶打流感疫苗,專家今天提醒,COVID-19重症死亡率不低於流感,近日更已出現流行跡象,預測3月疫情開始升溫;近年COVID-19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率,已與流感差不多。

近期國內流感疫苗打氣升,政府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今天起供65歲以上長者、具潛在疾病等11類民眾優先接種。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今天在「預防重症缺一不可,流感加新冠疫苗才夠罩」記者會指出,今天起開始打流感疫苗,已不是「末班車」而是「加班車」。除提醒今年秋冬也要盡快搭上「早班車」,國外研究也發現,有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及COVID-19,且其重症及死亡風險將加倍。

國內民調顯示,超過4成民眾是看疫情嚴重度,決定是否接種COVID-19疫苗。黃振國提醒,超前部署要看身體需要甚麼,切勿以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經不見,其實近年其重症死亡率,並沒有比流感低。

不少人擔心COVID-19疫苗接種後會有副作用,覺得副作用好像比其他疫苗都強、甚至可能有「被卡車撞到」感。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說明,COVID-19疫苗除更新病毒株,疫苗本身也有改變,國內主要接種的mRNA疫苗,劑量已是過去的一半,不適反映機率也相應減少。

邱南昌指出,國內COVID-19疫苗不良事件通報量,在基礎劑時的每10萬劑有31.2件,到最新JN.1疫苗,已經下降到每10萬劑3件;與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8日流感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的每10萬劑2.09件相去無幾,且其中有部分僅是時序性關聯,並非真的副作用。

邱南昌表示,過往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中,COVID-19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約98%已經排除與疫苗相關,剩餘也多為「無法確定關聯性」,顯示疫苗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這麼可怕,反而「大家不接種才可怕」。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提醒,COVID-19病毒對全身各處器官都會造成損害,且國外研究發現,感染COVID-19可能提高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認知方面更會在感染後1到1.5年持續受到損傷。但國內65歲以上長者JN.1疫苗接種率僅17.2%,遠低於英國的59.1%、韓國的45.2%或美國的30.9%。

近期COVID-19疫情,張峰義指出,在臨床上已經可以觀察到家戶內年輕人、老人同時感染的狀況,顯示社區已有開始流行跡象,自己預測最快3月疫情就會開始升溫,提醒65歲以上民眾、慢性病患者等高危險群,在疫情來臨前盡快打疫苗。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