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大創媒學院USR走讀「扛茨走溪流」古道 推動在地文化學習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大學社會責任(USR)「開江.破竹—台江地方創生與文化再現」計畫師生團隊於5月13日展開一場以「溪南寮勘查學習」為主題的走讀行動。由創媒學院院長邱國峻親自帶隊師生前往台南安南區,實地踏查蘊藏豐富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扛茨走溪流」古道,進而推動地方學習與文化保存。
該次活動由南興國小黃寶東校長親自導覽,他帶領大家沿途深入探訪九處重要地景,包括「舊厝地」、「舊堤防」、「曾文溪畔」、「水箭」、「萬聖公廟」、「走馬路」、「嘉南大圳與長橋」、「鹿耳門溪與鎮水松王公」及象徵文化信仰與防衛意涵的「刀劍屏」。
「舊厝地」記錄了早期聚落的遷移與演變,「萬聖公廟」則為地方信仰中心,長年凝聚社區力量;「鹿耳門溪」與「嘉南大圳」更是水利開發與防洪工程的見證,對地方產業與生活具有深遠影響,每一處不僅承載地方歷史,更反映居民與環境互動的智慧與情感。黃寶東校長以生動且富有幽默感的在地故事貫穿整段導覽,詳盡講解各地點的形成脈絡與當代功能,讓師生在寓教於樂的學習氣氛中了解地景文化的演變,滿載而歸。
行程最後一站,師生來到溪南寮興安宮,黃寶東校長在廟前向大家介紹戶外兩座竹籠茨的建造年代、製作過程與在地意涵。他指出,竹籠茨是過去居民為了因應溪水氾濫、保護田地與家園而建構的防護結構,不僅體現早期生活的因地制宜,也展現了社區團結與工藝智慧。他補充:「竹籠茨不只是建築物,它們是記憶的載體,是土地和人對話的痕跡,站在這裡,彷彿能感受到那個年代居民扛著茨、走溪流的辛勞與堅毅。」
隨後,興安宮黃登圍主委帶領師生進入廟內,展示廟內珍藏的刀劍器具與竹籠茨工藝,並讓師生親手體驗毛槍、長柄刀等傳統儀式器具的手感與重量,有學生驚訝器具拿起來竟然比想像中沉重,也有學生表示第一次親手觸碰這類儀仗器物,從而理解早期生活中信仰與實用並存的文化樣貌。黃登圍主委說明:「興安宮一直是地方信仰的中心,也保留了許多傳統器物與技藝,希望未來能透過教育與廟方的合作,讓年輕學子看到、觸摸、理解這些文化資產的價值,也把竹籠茨等傳統智慧延續下去。」
創媒學院邱國峻院長提到,走入溪南寮,是讓知識回到土地的過程,希望學生們不只在課堂學習,更能親身踏查、理解社區的脈絡與歷史。透過今天與南興國小、興安宮的深度交流,大家看見地方文化的厚度與可能性,也為未來展開USR計畫及更多合作打下紮實基礎。此次活動展現了學術資源結合在地知識的實踐精神,透過「走讀土地、深耕社區」,讓學生真正理解文化、歷史與社會的交織關係,未來USR計畫將持續攜手地方,推動教育與文化的雙向互動與創新發展。
- 新聞關鍵字: 教育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27 14:34:28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