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女為減肥「超慢跑」兩周 竟腳痛罹患「足底筋膜炎」

高雄女為減肥「超慢跑」兩周 竟腳痛罹患「足底筋膜炎」
高雄一名45歲的徐小姐為了減重,每天超過一小時的超慢跑後,出現足跟疼痛症狀。(示意圖/翻攝Pexels)

[周刊王CTWANT] 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Slow Jogging)是一種極慢的跑步方式,速度每小時通常在4至6公里以下,甚至可以在原地跑步,因此被稱為「最有效的懶人運動」,然而近期高雄一名45歲的徐小姐為了減重,每天超過一小時的超慢跑後,出現足跟疼痛症狀,經診斷後確診為足底筋膜炎。

據悉,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形式,強調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進行,比普通跑步速度慢很多,接近快走。這種跑步方式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暁(Hiroaki Tanaka)博士推廣,旨在讓更多人以輕鬆、無壓力的方式進行跑步運動,獲得健康益處,成為許多人減肥的首選。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文瑋指出,徐小姐為了減肥,從同事那裡得知超慢跑這種運動後,兩周以來天天練習,端午連假也不間斷。最近幾天她開始感到足跟疼痛,即使坐下工作一段時間後,足底仍有輕微酸痛感,最終決定到骨科求診,確診為足底筋膜炎。

李文瑋解釋,儘管超慢跑不容易感到疲勞與疼痛,且易於上手,有助於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長時間過度使用仍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包括早晨下床時腳跟處的嚴重刺痛,雖然走幾步後疼痛會緩解,但久坐或長時間休息後疼痛可能再度出現。如果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影響日常生活。

衛福部台中醫院曾指出,足底筋膜炎是一種足底筋膜的發炎現象。足底筋膜是位於足踝底部的軟組織,它是由跟骨沿著足部向前延伸到腳趾處,若長期過度使用就會造成局部的細微撕裂傷,進而引起組織的發炎現象。若是平時沒有適度注意保養,那麼,這症狀不僅不會消失,還會反覆不斷發作,甚至會影響到膝蓋,造成膝部疼痛,尤其是有跑步習慣的人更要特別注意。

台中醫院表示,根據統計,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會有這種問題,通常它都與腳部長時間的承重有關,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通常都只需要臨床的理學檢查就可以確定,這些檢查包括檢查病患的足部和觀察病患的站姿和走路步態,另外,由於足底筋膜炎也算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所以有時候需要同時間拍攝足部X光片,或是診斷性超音波來排除跟骨骨刺的問題。

台中醫院說明,關於治療部份,病患可以自行在家做的治療方式包括有休息、按摩、足部伸展運動、減重、適當的足弓支撐,另外若是上述治療都沒有改善,那麼給與消炎藥物、物理治療或是局部類固醇注射也是可以考慮。其中,類固醇注射雖然會改善症狀,不過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卻可能造成足部其他部位的脂肪消失,進而引起未來更嚴重的足部疼痛,因為足部缺乏脂肪的緩衝,其他構造的負擔壓力增大,只會更容易引起發炎疼痛;另外,因為類固醇注射後會導致足底筋膜變得比較脆弱,也可能會導致足底筋膜斷裂,因此目前仍傾向於使用保守治療方式來治療此種疾病。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