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慢性腎臟病為第三期 15年內面臨洗腎

(記者洪玉菁台北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預估,到2040年,全球每年將有120萬人因腎臟疾病而死亡,成全球第5大死因 。台灣因高鹽、高蛋白飲食習慣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高盛行率而影響腎臟健康 ,約有273萬名慢性腎臟病人,換算約平均每8人就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有超過8成未接受治療 。早期慢性腎臟病往往無明顯症狀,近六成患者已是第三期 ,恐因腎功能持續惡化,面臨15年內 進入透析(洗腎)的危機。

此外,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共病還有心衰竭,心衰竭併發慢性腎臟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五倍 ,台灣約有56萬名心衰竭患者 ,但僅有26萬人接受治療,顯示有一半的病人未能及時就醫 。心衰竭的常見症狀如疲倦、呼吸困難和水腫,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增加了臨床確診的難度,延誤了治療時機。令人擔憂的是,每三位心衰竭患者中,就有一人在急性發作住院後的一年內面臨死亡風險 ,甚至有一半的病人在五年內可能會失去生命 , 。

過往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ACEI)、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ARB)或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等,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腎功能下降,但仍存在侷限,使病人面臨腎功能下降、住院、洗腎甚至死亡的多重風險。此外,傳統治療心衰竭的藥物主要依賴利尿劑以緩解症狀,然而此方式雖能降低心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卻無法延緩腎功能的惡化,顯示現有治療方式仍有優化的空間。

為協助延緩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族群延緩疾病進展,健保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SGLT2抑制劑用於給付糖尿病的健保給付範圍,適用於慢性腎臟病和心衰竭,提供糖、心、腎全面治療照護,預期造福近20萬病友 ,往打破洗腎王國之路更進一步。

六成慢性腎臟病患者已是晚期 未及早治療恐在15年內面臨洗腎威脅
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而慢性腎臟病常見的症狀為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除了初期症狀不明顯外,民眾對於檢驗報告數值中,能綜合評估腎功能的兩個關鍵數值- 腎絲球過濾率(eGFR) 及 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 沒有概念,導致近六成患者已是第三期或更嚴重,恐因腎功能持續惡化,面臨15年內進入洗腎的衝擊。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針對洗腎的源頭-慢性腎臟病加強防治,避免進入洗腎階段,是改善台灣人民腎臟健康的重要目標,為幫助病友能更便利的啟動治療,延緩進入洗腎治療及相關併發症,健保署將 SGLT2 抑制劑用於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納入健保給付,積極打造友善治療環境。

SGLT2抑制劑為慢性腎臟病治療關鍵拼圖,助病人延後26.6年進入洗腎
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說明,一般人在40歲後,每年腎功能會以1ml/min的速度下降 ,加上亞洲人本身就比較容易罹患慢性腎臟病,且合併白蛋白尿的比例較高 ,若沒有及早發現、及早接受藥物治療,腎功能下降的速度將是一般人的五倍,更增洗腎的風險。

每年定期檢查是發現慢性腎臟病的關鍵!透過檢查報告中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 及 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 綜合評估腎功能狀況,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進一步說明,如果已經確診為慢性腎臟病,延緩腎功能下降便是治療重要目標! 但過往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ARB)或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e)等藥物,對於延緩腎功能下降效果有限 。國際腎臟醫學會(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於2023 臨床指引中,將 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及早治療可望延後26.6年 進入洗腎,為慢性腎臟病病人延後洗腎提供一大助力。

心衰竭病友除面臨住院、死亡風險,每2位就有1位同時有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的影響層面非僅單一器官,同時會增加 2 倍心血管死亡風險 ,以及 1.5 倍的心衰竭風險 。每2位心衰竭患者中,就有1位同時有慢性腎臟病 ,洗腎風險更是一般人的 2.4 倍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謝宜璋秘書長表示,不僅共病風險,光是心衰竭本身的累、喘、腫就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臨床確診困難,延誤治療時間。統計顯示,一旦確診心衰竭,除了症狀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三成患者面臨因心衰竭住院後一年內死亡風險,五年內超過一半患者死亡之威脅 ,更加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負擔。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謝宜璋秘書長進一步說明,今年(2025)擴增用於心衰竭健保給付的SGLT2抑制劑,主要是透過抑制腎臟吸收葡萄糖,增加葡萄糖經尿液排出,進而控制血糖並延緩腎功能下降,同時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而研究也顯示,SGLT2抑制劑在治療心衰竭同時,最多能延緩4倍 的腎功能衰退,幫助心衰竭常見的慢性腎臟病共病照護更為完善。

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早期症狀皆不明顯,早篩早治幫助延緩病程進展
隨著SGLT2 抑制劑健保給付範圍擴大,代表糖尿病、心衰竭、慢性腎臟病照護治療的新里程碑,「早篩早治」是幫助疾病獲得控制關鍵。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提醒,除關注抽血與尿液檢查報告中的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及腎絲球過濾率(eGFR)外,先前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腎臟檢驗5字訣」: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謝宜璋秘書長也呼籲,出現累(感到極度疲倦,甚至在休息時也會感到無力
)、喘(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要坐起來或墊高枕頭才能緩解)、腫(腳踝和小腿出現水腫,按壓後會出現凹陷)症狀時,建議儘早至心臟專科接受病史詢問及症狀評估,安排進一步檢查,如心臟超音波及抽血檢測(NT-proBNP/BNP),確保心臟健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