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病因揭密:基因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的真相
一位38歲林姓男子,身體長期呈現大面積紅色斑塊、並附著銀白色脫屑,出門時經常引人注目,路人因擔心傳染性而對他投以異樣的眼光,甚至不敢靠近。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這位病人的病情已有顯著改善。
大林慈濟醫院皮膚科林騰立主任診間,日前來了一位年輕乾癬病人。這位病人身上多處出現大面積增厚的紅色斑塊,特別是在頭頸部、下背、手臂、大腿及小腿,斑塊表面覆蓋著厚重的銀白色脫屑,並伴隨劇烈的搔癢與疼痛感。每當出門經常受到他人的異樣眼光,這種情況增加了他的社交及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
林騰立主任解釋,乾癬並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源自於免疫細胞的失調,病人自身皮膚產生異常增厚脫屑的斑塊。在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病人,每年新增約2,000至3,000例。該病的發病原因相當複雜,與基因遺傳、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等多種因素相關,常見於年輕族群(男性平均年齡35歲、女性為30歲)及55至60歲的族群,嚴重病人還可能出現膿皰或全身紅斑。
除了皮膚症狀外,約三分之一的乾癬病人可能伴隨乾癬性關節炎,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和晨間僵硬,影響日常活動。此外,乾癬病人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腎病、癌症,以及整體死亡率的風險均較一般人高,顯示乾癬並非單純的皮膚病問題,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
在治療方面,林主任指出目前在乾癬治療的計畫上,醫師多會與病人做詳細的討論,評估病人對治療的期待與可行性,做出個人化治療的計畫。目前乾癬病人常用的治療,包括局部外用藥物、照光治療、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口服系統性藥物及生物製劑等。他強調,由於乾癬並非免疫力低下所致,而是免疫系統錯亂所致,故建議病人應保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戒菸並避免過於刺激性或進補性的食物,以降低發炎反應。
透過專業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最終,這位病人的乾癬病灶明顯減輕,生活品質得以提升。主任呼籲,乾癬病人應及早就醫,接受適當治療,以降低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撰文、攝影/張菊芬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