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楊威利/印巴空戰「成功不必在我」

法國精銳的飆風戰機竟然在印巴衝突中一舉被巴基斯坦擊落三架,這種戰績震驚全球。(圖/Dassault)
[NOWnews今日新聞] 先說結論再論述
※空戰成功不必在我。
※對台灣國防的啟示。
新聞
喀什米爾旅遊勝地帕哈爾加姆(Bahalgam)發生恐怖份子襲擊遊客事件,印度外交上責難巴基斯坦並做出軍事威脅,最終在5月7日爆發軍事衝突,目前得知印度空軍以6比0大敗作結。
空戰成功不必在我
一般大眾對空軍的印象大約是空官威風颯爽、或是下機後與女伴的風流倜儻,培養空軍飛行員主要的目的就是讓戰機升空,接續以一對一或是多對多的方式以空戰方式擊落對方戰機、奪取制空權後續進行各種對地作戰;但這種狀況在空對空飛彈發明後改觀,這種看不到敵機的情況在視距外空對空飛彈發明後更是如此。
目前空軍飛官的主要作為,大約是在地面戰術管制官或是預警機的導引下提前佔位發射飛彈,最好能在遠距離外擊落對方,空對空飛彈比的是導引元件是否優異,這部分還涉及到部分電子作戰,電戰這部分的比例日後佔很大的比重,簡單的說日後沒有電戰夾艙出擊的戰機很能是送死。
另外一個現象是大眾對飛行員的養成教育、相關的空戰戰術、戰法,在軍事與動作電影的渲染下,大眾都能耳孰能詳,但對於地對空飛彈的運作方式卻不是那樣的孰悉。本次印巴空戰外界有一種推論是:巴基斯坦先用中國紅旗九飛彈威脅印度軍機,接續將所得到資訊向預警機傳輸並由預警機掌握,同時升空的殲10戰機接受印機資訊後發射霹靂15飛彈,再由預警機導引這批飛彈,當印度軍機得到空對空飛彈來襲的預警時,通常飛彈主動雷達尋標已經開啟且無法反應,最終遭到擊落。
這種接戰過程稱為A射B導或是協同接戰能力(CEC),目前空戰的發展甚至進展到A瞄、B射、C導的樣態,這邊所謂的ABC泛指載台(Vehicle),載台可能是戰機、預警機、軍艦或是無人機;這方面的發展除空軍使用外,另一個發展的軍種是美國海軍,美國海軍早已發展出上述這種協同接戰能力,由預警機導引神盾軍艦所發射的標準飛彈,這種戰術接戰距離竟可長達300-400公里!
印度空軍被擊落3架飆風戰機也是巴基斯坦空軍精心設計的協同接戰能力,飆風戰機算是印度空軍幻象2000戰機的後繼機種,巴基斯坦算準了先行擊潰這型戰機定能重挫印軍士氣,殲10戰機所搭配的霹靂15飛彈,印度也有相匹配的飆風戰機以及流星飛彈,就帳面上來看印度的飆風戰機與流星飛彈的搭配絕對比得上霹靂15飛彈,但事實擺在眼前:飆風戰機就是被殲10戰機與霹靂15飛彈所擊落。

對台灣國防的啟示
這場軍事衝突對台灣影響很大。
首先在整個空防一體作戰中,大眾看到所謂的共同接戰能力或是說A射B導戰術,我們要問這些能力台灣空軍是否具備?這種能力如果沒有要怎樣補救?就帳面上來看空軍所用的AIM-120飛彈射程可能比不上霹靂15飛彈,加上中國外銷的霹靂15飛彈還有可能是簡裝版,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時中國以原裝霹靂15飛彈出擊台灣空軍該如何應戰?
第二個教訓是印度以各式彈道飛彈攻擊巴基斯坦空軍基地與其他要地,造成巴軍死傷,這些被襲擊的戰例顯示巴基斯坦空防能量不足以覆蓋巴基斯坦全境;類比中國可能發動的攻台戰役,當然台灣空防能量包含愛國者與天弓飛彈系列,防護能量絕對比得過巴基斯坦,但另一方面中國火箭軍可用的彈道飛彈想必比印度來得多,兩相比對與實力消長,外界實在無法得知台灣是否有能量因應中國龐大的彈道飛彈威脅,或許台灣空域狹窄反而是好事,飛彈多、空域小、密度大,但沒有實彈驗證過誰都不知道。

另外一個是能源威脅。印度空軍在吃敗仗後除以彈道飛彈攻擊巴基斯坦基地外,還威脅關閉印控喀什米爾的水源為要脅,這部分新聞較少被外界關注,但處水源地是巴基斯坦的重要水源,先前雖然在聯合國共同管理下雙方合意合理分配水源,但危機來臨時當然水匝門一關,直接以水資源當作威脅且效果顯著。
對台灣來說要不要在AIM-120的基礎上購買多一點的AIM-120D或是AIM-174B?買得到嗎?還是說因為台灣空域狹窄,因此空軍依托愛國者飛彈的防護網就好?確實先前有部分美國智庫評估這樣就好,台灣只要南北兩端設立兩個戰機聯隊足以滿足空防。但無論是兩個戰機聯隊還是依賴地對空飛彈的想法,其實都代表一件事-成功不必在我,過往制空權的獲得是由戰機飛行員升空接戰獲得,但在遂行守勢防空作戰(DCA)時就得加重地對空防空飛彈的角色。至於戰機多還是防空飛彈多,就真的得空軍高司參謀傷腦筋了。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膝關節/台灣版的《殺人回憶》遇上福爾摩斯
名家論壇》秋末生/運動遇庸政:從世壯運看台灣大型賽事深層病灶
名家論壇》韋安/這三人最不該罷!恐成大罷免正當性「翻車點」?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