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新思路》畢業不是起跑,而是跌倒:為何年輕人放棄正職?
這些年來,政府政策對服務業的關注始終不足。事實上,服務業是吸納最多勞工的產業,也最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卻長期缺乏資源投入與政策支持。(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每到畢業季,無數新鮮人滿懷憧憬地走出校園,準備展開職涯的第一步。然而,今年的氛圍卻與過往略顯不同。根據1111人力銀行於2025年5月下旬所做的調查,將近五成(47.8%)的新鮮人傾向選擇兼職而非正職。他們並非逃避責任,而是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衡量之後,發現多份兼職的收入與正職相差無幾,卻能換來更多自主時間與較少壓力,對身心而言更為划算。
這樣的選擇看似自由,實則無奈。新鮮人對薪資的期望達到38,317元,但根據主計總處2025年3月資料,全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僅為38,111元,意味著有過半數的勞工薪資低於此水平。對剛踏出校園的年輕人而言,連達到社會中位數薪資都遙不可及,職涯才剛開始,現實就已悄悄將夢想壓低。
衆所周知,新鮮人多嚮往資訊科技、金融業等高薪領域,但這些行業的入門門檻高、競爭激烈,需要特定背景與技能。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也難免只能投入餐飲、零售、物流等基層服務業。這些工作雖然容易入行,卻缺乏累積專業與晉升的空間,薪資結構低、流動率高,讓人很快陷入職涯的瓶頸。不是不願付出,而是努力難以帶來相對應的回報。
台灣服務業長期薪資停滯的背後,並不只是產業附加價值不足,更關鍵的,是市場的侷限。內需市場小、人口逐漸萎縮、消費力疲弱,讓企業難以靠本地擴張或升級。原本語言相通、文化相近的中國大陸,曾是台灣服務業外拓的最佳舞台。從餐飲、連鎖品牌到生活風格事業,都有望在對岸快速放大規模,進而提升報酬與競爭力。
但隨著兩岸關係日益緊張,「抗中保台」成為主流政治風向,不少企業忌憚涉足中國市場所可能帶來的風險,甚至不敢公開討論「西進」。遑論,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狀況亦不樂觀,成長放緩、青年失業率高漲,消費信心不足,即使想進場,也未必能如從前般穩定獲利。於是,那個曾經最熟悉、最有潛力的市場,如今既敏感又難預測。
政府雖鼓勵企業轉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但語言、文化與法規差異甚大,對中小型服務業者而言難度極高。走不出去,留在島內彼此競爭,最終只能削價搶市場,利潤被壓縮,薪資自然難以提高。當年輕人看不到長遠發展的希望,轉而擁抱兼職與斜槓,成為自救的主流選擇。他們靈活、有才、有行動力,卻也在一次次轉換中失去了穩定累積的機會與職涯厚度。
基本工資雖年年上調,但時薪調漲速度遠高於月薪,加班多、責任重的正職工作,實際換算的時薪反不如兼職。在這樣的比較下,年輕人不再選擇正職,不只是價值觀的改變,更是一種用腳投票的現實回應。當工作不再代表保障與尊嚴,誰還願意苦苦支撐?企業因此難以招募長期人力,發展受限;年輕人則在短期彈性中漂泊,難以培養專業與深度,形成雙輸的局面。
然而,這樣的結構性困境,不能只讓青年買單。這些年來,政府政策對服務業的關注始終不足。事實上,服務業是吸納最多勞工的產業,也最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卻長期缺乏資源投入與政策支持。薪資的停滯不前,不僅是數字的問題,更是一種「努力無望」的象徵。即便目前號稱的平均薪資數據看似亮眼,社會氛圍中仍瀰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無力感,像萬里晴空下隱藏著的烏雲,讓人窒息。
年輕人踏出校門時,誰不曾懷抱壯志?誰不曾夢想高薪?但當他們真正站上職場,才發現現實與期待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他們不是沒有夢,只是在每一個清晨醒來時,都更清楚地知道,夢想離生活越來越遠。他們選擇兼職,並非怯懦,而是在「朝九晚九」與「月薪三萬」之間,尋找一條能活下去的縫隙。
青年有夢,卻無法展翅;有志,卻時不我與。這不只是個人的困境,更是整體社會的警訊。唯有政府正視問題,調整資源配置,扶持服務業轉型,拓展真正可行的外部市場,年輕人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不再在現實與理想間反覆掙扎。
希望終有那麼一天,畢業的鐘聲響起時,年輕人踏出的步伐,能真正引領他們走向一條有尊嚴、有盼望的人生。
李貴敏,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太平洋大學法學博士及法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Baker McKenzie 國際資深合夥人、海基會財經顧問。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優秀司法正義立法委員,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司法法制委員會優質立委,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全院表現優質立法委員。
- 記者:優傳媒新聞網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