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版」資料中心 迎接太空運算時代



「太空版」資料中心 迎接太空運算時代


近年雖然人工智慧(AI)席捲全球,但AI的運作還需仰賴大量的運算能力,才能執行看似奇蹟般的功能。目前業界所稱的「運算」完全是基於地面設施進行,但隨著太空科技發展,有些人認為在太空中設置「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可行性非常高。


編譯/李寓心




近年雖然人工智慧(AI)席捲全球,但AI的運作還需仰賴大量的運算能力,才能執行看似奇蹟般的功能。目前業界所稱的「運算」完全是基於地面設施進行,但隨著太空科技發展,有些人認為在太空中設置「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可行性非常高。





「太空版」資料中心 迎接太空運算時代
在太空中建立模組化資料中心,每次發射都能增添運算能力,讓企業的硬體資源得以擴充,不會受到物理位置限制。圖/123RF



根據報導,太空資料中心與地面資料中心相比,不僅擁有近乎無限的空間,在太空中,還能採用各種新穎的供電和冷卻技術。若將太空資料中心作為數據傳輸的中繼站,也能減少各大洲之間數據傳輸的延遲問題。因為空間限制是地面資料中心的一大難題,為配合數據傳輸,需在都會中心擁有大量空間,導致成本高昂,但在運算需求持續增加的狀況下,會使運算公司花費越來越高。




更多新聞:因應全球太空發展 美國將修改太空科技出口管制




打破物理空間限制




因此在太空中建立模組化資料中心,每次發射都能增添運算能力,可視為一種合理的方式,讓企業的硬體資源得以擴充,不會受到物理位置限制。同時還能直接連接太陽能板,獲得無限的綠色能源。位於高軌道的資料中心,與衛星運作原理類似,可全天候運作,不受天氣狀況或地球自轉影響。此外,許多資料中心採用的水冷卻系統,雖然將水送入軌道耗費成本,但太空小行星蘊藏豐富的水資源,足以供應數百萬個資料中心進行冷卻。




諸多關鍵仍待解決




然而太空資料中心在數據傳輸也有難題,包括目前衛星數據傳輸速率還無法超越現代地面技術,將硬體送入軌道成本高昂,還有跨政府的協調,以及無線頻寬方面跨境通訊能力的限制。目前美國已經有一家名為Lumen Orbit的公司,在成立僅三個月後融資240萬美元,將打造太空資料中心;Axiom Space也正與Kepler Space和Skyloom合作,開發世界上第一個功能性的太空資料中心。




資料來源:PHYS



這篇文章 「太空版」資料中心 迎接太空運算時代 最早出現於 TechNice科技島-掌握科技與行銷最新動態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