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毒陷阱2/那年他16歲「我以為只是吸一口」 9成藥癮者在青少年碰毒

暑假毒陷阱2/那年他16歲「我以為只是吸一口」 9成藥癮者在青少年碰毒
晨曦會人資部主任劉聯穎(最左)青少年時染毒,歷經14年沉淪,最後才戒毒成功。(圖/翻攝自晚八找樂子)

[周刊王CTWANT] 「我以為只是吸一口,沒想到愈吸愈多,最後還因此販毒、搶劫、坐牢。」現年49歲的劉聯穎是晨曦會人資部主任,16歲時第一次吸食安非他命,吸毒後的快樂撫慰了他內心因家庭背景產生的自卑感,後來在信仰、四姑的支持下,才終於擺脫14年的毒害。

據衛福部統計,高達9成的藥癮者在12~20歲時初次接觸毒品。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少精神科醫師賴柔吟表示,成癮者的兒童時期大多持續受創傷、壓力,至青少年時期便進入「冒險嘗試階段」,因此超過9成藥癮患者在12至20歲間初次接觸毒品,這些藥癮青少年,進入成人早期之後,常因藥物濫用受傷或死亡。

劉聯穎1歲時父親意外身亡,母親帶著他改嫁,大約9歲時,母親與繼父常因教養問題爭吵,後來母親便把劉聯穎交給住在高雄的爺爺。「當時我已經有點懂事了,我無法理解母親為何哭得傷心,卻又把我送走?」後來由四姑撫養劉聯穎,雖然不缺關愛,但劉聯穎心中始終藏著自卑。

16歲時劉聯穎認識了一些吸毒的朋友,朋友勸說「吸一口沒關係」,於是劉聯穎就這樣吸了一口安非他命。「我感到很興奮、很快樂,忘掉自卑與自己不幸的家庭,就覺得自己的人生也沒那麼慘。」因此就一口接一口地沉淪下去。


暑假毒陷阱2/那年他16歲「我以為只是吸一口」 9成藥癮者在青少年碰毒
戒毒最需要親友的支持,而信仰同樣也能帶來力量,令藥癮者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圖/翻攝自基督教晨曦會臉書)

劉聯穎說,他的身體不覺得成癮,但心靈上忘不掉吸毒後的那種快樂,所以會一直吸食,而且愈吸愈重,為了買毒,他開始偷東西、騙親友的錢,然後翹家、逃學,後來四姑發現他吸毒,特意幫他安排到外地工作,但劉聯穎還是抵擋不住吸毒的慾望。

直到去金門當兵,2年內他真的不再吸毒,但退伍後接觸到過去的朋友,又開始吸毒,為了賺錢甚至開始販毒,也因此劉聯穎開始頻繁進出監獄。「每次我坐牢,四姑每個月都會來探望我,其實我自己也很想戒毒,因為身體、經濟狀況、家庭關係都變得很糟了。」

後來劉聯穎在監所看到晨曦會關於戒毒的影片,心想「影片中的人竟然可以戒毒成功,那我也試試看。」出獄後,劉聯穎便到晨曦會台東戒毒村,靠著四姑的愛與信仰,終於戒掉糾纏14年的毒。

劉聯穎認為,「被愛」的感覺是他成功戒毒的關鍵,不論是四姑或晨曦會都讓他感到被愛,而信仰讓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所以「不應該」吸毒,這是內化於心靈的,不是外在的限制,而這樣的力量更強大。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