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打胰島素可行? 7旬翁求助中醫成功穩住血糖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1位70多歲男士,罹患第2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多年,近期開始血糖控制不穩,糖化血色素不斷上升,空腹飯前血糖高至2、300,西醫建議需打胰島素才能控制,他因不想打針治療,轉往中醫門診求助,後來經中藥治療3個月後,糖化血色素穩定下降,飯前血糖下降至100上下,已不需要打針,現仍在穩定治療中。
糖尿病可分4大類型 中醫解析致病因素
糖尿病高居台灣10大死因第5名,也是造成國人洗腎之主因,且會引發如心臟病、腦中風、慢性腎病變、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依據2011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分類標準,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其他類別及妊娠糖尿病等4大類,其中台灣約有90%至95%以上病患屬於第2型糖尿病。
一般來說,第1型糖尿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主要是因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導致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被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破壞所致。第2型糖尿病是由於某些因素引起身體細胞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而導致的胰島素抵抗,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飲食生活習慣及肥胖(特別是腰圍過粗、腰臀比過高者)有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佩怡表示,糖尿病在中醫證屬「消渴」之範疇,「消」即消耗,為消耗水穀、消瘦的意思;「渴」即口渴,因此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3多1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
中醫認為糖尿病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即遺傳因素),加上飲食不知節制喜食肥甘厚膩、勞累過度、情志失調(與壓力、精神過度緊張有關)等因素造成臟腑「陰虛燥熱」,主要影響臟腑為肺、脾胃、腎(因體內津液水穀輸布,主要與肺、脾、腎三臟有關)。
中醫治療糖尿病 病症分「三消」對症下藥
蔡佩怡說明,糖尿病治療會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主。消渴可以再進一步區分成三消(分為上消、中消、下消):
1.上消(主要與肺有關):症狀口渴多飲,為燥熱傷肺,治療以清肺潤燥生津為主,如:消渴方。
2.中消(主要與胃有關):症狀多食善飢,為胃火消中,治療以清胃潤燥為主,如:白虎湯加減、承氣湯類別。
3.下消(主要與腎有關):症狀多飲多尿,為腎陰虧虛,治療以滋陰固腎為主,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
蔡佩怡提到,已有研究證實許多中藥材有降血糖功效,常見如:山藥、黃耆、麥門冬、茯苓、枸杞、何首烏、芡實、葛根等,但因藥性屬性不同,仍須依體質辨證用藥,使用上需尋求專業中醫師,避免適得其反。
糖尿病能進補? 四神湯有降血糖之效
關於糖尿病者日常生活飲食作息,蔡佩怡建議:
1.飲食均衡、定時定量:多選用高纖食物,少食含精緻糖、脂肪高、熱量較高的食物。水果則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水果,如:蘋果、芭樂、柳丁、櫻桃、葡萄等。
2.規律的運動:對於第2型糖尿病,運動可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和胰島素利用而降低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3.過度肥胖者須減重:上述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的另1個功能是減重,體重下降有助於糖尿病病情控制。
4.不過度勞累,不熬夜,忌過量飲酒。
5.穴位保健:可多按摩如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谿等穴位,每個穴位1次約按5分鐘,若無不適可多按幾次,也能採定時的早晚各按1次為原則。
最後,蔡佩怡也推薦,「四神排骨湯」是糖尿病患適合攝取之藥膳!其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4種藥材組成,山藥可健脾養胃、補肺益腎,還能滋養肌膚,健腦增記憶,平補肺脾腎,為藥食兩用佳品;茯苓可健脾利水滲濕,具有消水腫的功效;芡實可補益脾腎,有收斂功效,能治療腎虛不固的遺尿、頻尿等;蓮子則可補益脾腎,也能清心火,還可改善心悸失眠、心煩多夢。
蔡佩怡強調,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等藥材藥性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且經研究證實,均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為常見的平補藥膳,虛寒、燥熱等各種體質都可食用,是一帖適合全家大小食用的藥膳。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寒冬泡湯愈久愈好? 心臟內科醫師告訴你泡湯的宜與忌
▸天冷心血管猝死多!心肌梗塞無徵兆? 4種人風險最高
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