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治療新突破!自動調整電刺激強度 打造個人化深腦刺激療法

深腦刺激手術是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最有效的手術方法之一,它是針對藥物無法有效控制患者時,透過植入式神經刺激裝置將電極植入患者大腦,發送輕微電刺激,調整異常大腦發電,緩解動作異常,但就像一直開著固定電量,有時候病人狀況好,不需要那麼多電,變成是一種不必要的干擾。台中榮總巴金森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醫師分享最新神經醫療進展—適應性深腦刺激技術(Adaptive DBS,簡稱aDBS),可以自動調整電刺激強度,進階成個人化調控治療。

郭怡真指出,適應性深腦刺激術就像在腦中裝了一個智慧感測器,能偵測病患腦內訊號變化,自動調整電刺激強度,當系統偵測到病患症狀明顯時,就會調高電刺激;反之,當病患狀況良好時,他就不需要這麼多的電刺激,就會自動調低電量。這樣不僅更有效率,也能增加治療的精準度。

美國FDA剛通過 台灣最快兩年內可望引進

2025年2月底,適應性深腦刺激術才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臨床使用,但在台灣實際應用於巴金森氏症治療仍需時間,根據現行流程,從FDA核可到台灣健保體系引進,通常需兩年左右。

郭怡真表示,台灣雖尚未核准,但目前健保使用的系統已可透過軟體升級支援適應性功能 ,未來若核准,只要進行電池軟體升級就可以有aDBS的功能。不過,她也坦言未來還需仰賴政策支持、臨床人員訓練及病患教育共同推進。



延緩退化運動是必備良藥 助巴金森患者穩步前行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因腦中基底核控制迴路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進而影響動作控制和生活品質。隨著病程進展,常出現前傾姿勢、步態不穩等現象,不僅妨礙日常活動,更提高跌倒風險。

物理治療師劉昕璇分享常見姿勢問題:

  • 前傾姿勢:站立或行走時軀幹前傾,導致重心前移。
  • 小步步態:因肌肉僵硬、動作遲緩,步伐變短。
  • 平衡下降:轉彎或突然動作時容易失去平衡。
  • 左右不對稱:姿勢偏斜,增加運動困難。
  • 建議可從簡單坐姿運動著手練習:

    • 上下延伸:坐在椅子上,背脊挺直,雙手向前,然後雙手向下掌跟觸地後,雙手向上延伸,想像要去摸到天花板,腰微微挺起來。重複10次,2-3回合。
    • 軸向旋轉:坐在椅子上,腰微微挺直,左手放在右邊膝蓋上,右手伸直,軀幹向後旋轉,停留5-10秒後,換邊執行,過程中要注意軀幹應持續保持向上延伸。重複10次1回合。
    • 前後開合坐在椅子上,吸氣,雙手互握並將後背拱出後,吐氣,展開雙臂擴胸,夾背,重複10次1回合。

    運動、音樂復健 策略陪伴患者迎戰病程

    運動和復健及早進行可幫助患者維持和改善步行、語言、營養和生活功能,包括走路、說話、進食等。除物理治療外,職能治療、音樂治療、語言訓練等皆有明顯助益。巴金森患者表示:「我原本連走路都困難,腳像被黏在地上,但透過物理和音樂治療與步態訓練,我不僅能行走,甚至能隨著音樂跳舞,這是我從未想過的奇蹟!」。郭怡真醫師和劉昕璇治療師皆強調,規律服藥搭配有效運動,是延緩退化的關鍵。典型病友約有七年「蜜月期」,若這階段積極運動,將大幅提升行動力與生活獨立性。




    復健科醫師謝宜熹,同時也是費登奎斯方法的帶領者,她建議,巴金森患者每天應至少進行30分鐘「有覺知運動」,可分段進行,搭配正念與瑜伽,對情緒與動作症狀皆有明顯助益。相信透過專業的醫療指導與社會支持,能幫助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有方法面對疾病,助力患者擊退動作平衡、步態問題、僵硬等惱人的動作障礙,戰勝巴金森氏症。



    本文由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提供 編輯/楊依嘉、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台中榮總巴金森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醫師
    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宜熹
    中山醫大物理治療系助理教授/物理治療師劉昕璇

    延伸閱讀:

    帕金森氏症「涷步」有解!用「這」方法步伐更順暢

    開刀病人最容易「肌力不足」!醫師教你在家訓練秘笈

    復健醫學結合科技開發新治療儀器獲獎!助偏癱患者把握黃金期提高復健療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