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人有慢性蕁麻疹困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恐併發焦慮與抑鬱症
天氣變化,使得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蕁麻疹好發、加劇。據統計,近5百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
16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16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 ,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 。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 ,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
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罹抑鬱症風險為常人6倍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 ,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 。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 ,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6倍 ,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
他分享臨床案例,1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卓醫師也說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常常在生活上下交迫、內外夾攻的情況下,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很多病患都是繞了很大一圈後,才會發現事態嚴重而求助專業醫療院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 ,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逐步治療,與醫師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蕁麻疹資訊站」、「蕁寶家族」衛教圖文。(圖片提供/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蕁麻疹資訊站」、「蕁寶家族」衛教圖文
為幫助患者及早建立正確衛教資訊,並落實自我檢測與病情記錄,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 LINE 官方帳號,一站整合「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 「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不僅加強民眾對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認知,更藉由小遊戲助患者了解目前治療控制程度,更提醒要每天記錄蕁麻疹狀況,回診時能更清楚表述自身的皮膚症狀,幫助醫師決策診斷。患者也可藉由LINE 官方帳號中的「媒合醫師平台」,找尋到最合適自己的皮膚科醫師,有效且積極的控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除此之外,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首次將疾病具象化,透過將不規則造型的疹子卡通化,創造一系列的「蕁寶家族」,以趣味形式讓民眾了解症狀,並提醒大家一同守護皮膚健康。共同呼籲民眾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皮膚病症,並建立「自我檢視皮膚病症」觀念,及早治療,好好的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共存,避免因皮膚健康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
【延伸閱讀】
尿尿會痛好像卡東西?小心尿路結石在作怪!侯玟伊營養師:正確喝水5大要訣
孕期體重增加多少才合適?張瑜芹醫師:孕期體重管理,健康飲食4個小技巧
蕁麻疹半夜易發作,害紅腫癢影響睡眠!葉倩妤醫師:遠離蕁麻疹9大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524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