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都吃什麼湯圓?特色、食用建議一次看!營養師教自製五彩湯圓
過元宵節少不了吃湯圓,黃意涵營養師分析全球華人常吃的湯圓種類,其中台灣常見的花生和芝麻熱量最高,主要是因為餡料含有高糖高脂成分,搭配糯米粉的湯圓外皮,進一步增加了整體熱量。除了提醒注意糖分和熱量攝取外,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自製五彩湯圓,健康吃湯圓的方式來增進家庭互動,更應關注長輩的健康需求,選擇適合他們的飲食搭配,讓節日更加溫馨健康。
各地元宵節湯圓常見成分分析與健康建議
湯圓主要由糯米粉製成,GI值(升糖指數)平均高達95,容易使血糖飆高,促進胰島素分泌,脂肪合成,餡料多含糖分或高油脂,食用時需留意份量控制。黃意涵營養師就以下全球華人常見湯圓種類分析,並提出食用建議:
台灣常見湯圓
芝麻湯圓、花生湯圓、紅豆湯圓
熱量範例:每顆湯圓約60-90卡路里(甜湯底熱量另計)。
建議食用量:應以1至2顆為限,搭配清湯或薑茶減少糖分攝取。
香港常見湯圓
奶黃湯圓、鹹湯圓(內餡含臘腸、蘿蔔乾)。
熱量範例:甜湯圓約55-70卡路里/顆,鹹湯圓約60-90卡路里/顆。
建議食用量:每次2顆為宜,選擇低糖或無糖桂花湯底。
新加坡常見湯圓
花生湯圓、黑芝麻湯圓,部分加入椰奶湯底
熱量範例:每顆湯圓約55-80卡路里(椰奶湯底熱量額外增加)。
建議食用量:每次2-3顆為宜,選擇低脂或無糖豆漿湯底。
馬來西亞常見湯圓
鹹湯圓、椰香湯圓。
熱量範例:每顆湯圓約50-70卡路里(椰奶湯底熱量另計)椰奶湯底熱量極高。
建議食用量:每次2-3顆為宜,搭配清湯可減少糖分和脂肪攝取。
美國與加拿大常見湯圓
芝麻餡、紅豆餡等冷凍湯圓,還有抹茶、草莓煉乳、雙醬花生等創意餡料。
熱量範例:傳統甜湯圓約50-80卡路里/顆,創意餡料如草莓煉乳、雙醬花生,每顆約70-80卡路里。
建議食用量:不超過2顆,選擇低糖湯底如無糖豆漿、桂花茶,避免搭配高熱量紅豆湯。
營養師推薦自製五彩湯圓
吃湯圓人團圓,不要身材也變圓!黃意涵營養師提供兩大建議,湯圓湯底可以改用無糖桂花茶、薑茶或紅棗枸杞茶,取代傳統高糖花生湯、椰奶湯,減少額外糖分與熱量攝取,讓口感溫潤又不影響血糖。至於湯圓餡料則可以調整為無糖芝麻粉、抹茶粉搭配堅果泥或芋頭泥,取代高糖高脂加工內餡,不僅保留美味,也增加健康油脂與膳食纖維,更能健康吃湯圓。
黃意涵營養師提供兩大建議,湯圓湯底可以改用無糖桂花茶、薑茶或紅棗枸杞茶,取代傳統高糖花生湯、椰奶湯,減少額外糖分與熱量攝取,讓口感溫潤又不影響血糖。
黃意涵營養師指出,市售的湯圓大多為加工食品,色彩繽紛的湯圓如果使用來路不明的色素,更可能危害健康。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在2025年1月15日發布的公告,將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色素「紅色3號」(赤蘚紅,Erythrosine,台灣稱食用紅色7號色素)用於食品。此色素常被使用於糖果、蛋糕、餅乾等食物中。為了更健康吃湯圓,黃意涵營養師建議DIY手作湯圓,使用天然食材來增添色彩與營養。例如:紅色湯圓可加入紅甜菜根汁,黃色湯圓可使用南瓜泥,綠色湯圓可搭配菠菜汁,紫色湯圓則可用紫薯泥,不僅天然美味,還能為元宵佳節增添繽紛的視覺享受,讓家人吃得安心又健康。
黃意涵營養師提供兩大建議,湯圓湯底可以改用無糖桂花茶、薑茶或紅棗枸杞茶,取代傳統高糖花生湯、椰奶湯,減少額外糖分與熱量攝取,讓口感溫潤又不影響血糖。【五彩湯圓】**
黃意涵營養師推薦「五彩湯圓DIY手作健康湯圓」作法:
天然食材製作彩色湯圓:以蔬果汁替代人工色素,製作出五彩繽紛的湯圓,不僅美觀,更能增加膳食纖維與抗氧化成分,有助於全家健康。
紅色湯圓:加入紅甜菜根汁
黃色湯圓:加入南瓜泥
綠色湯圓:加入菠菜汁
紫色湯圓:加入紫薯泥
低糖餡料健康選擇
黑芝麻餡:減少白糖比例,加入核桃碎或杏仁增加營養。
花生餡:以無糖花生醬減少熱量攝取(天然甜味劑)。
芋頭紅豆餡:用芋頭泥搭配少量椰糖,取代精製糖。
湯底建議:避免高糖糖水湯底,改用薑茶、紅棗桂圓茶,或無糖桂花茶湯,既暖胃又健康。
黃意涵營養師特別提醒,湯圓為高升糖食物,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餡料和湯底是聰明擇食的關鍵;至於消化系統不好的民眾或者長輩,建議更要做好飲控,每日攝取量控制在1至2顆,減輕消化負擔。此外,搭配溫和且易消化的食物,像是蔬菜湯、蒸蛋或燙青菜,能有效平衡整體營養,減少過量甜食攝取的影響,讓這個元宵節成為既美味又健康的團圓佳節。
【延伸閱讀】
元宵湯圓「這樣吃」才健康!湯圓中午吃?營養師教6招健康吃湯圓
大S流感併發肺炎逝,慢性病史陷風險!吳文誠中醫師:3類人早打疫苗,喝茶飲調養
肥胖、壓力山大害男性不孕症!朱信誠醫師:4招養好精蟲活力,好孕跟著來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01/958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