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過後必學的「長壽飲食法」!莊靜芬教「4種吃法」每餐吃●●分飽
三餐黃金比例
「早餐三、午餐二、晚餐一」是母親養生法中的飲食黃金比例。
經過一夜休整後的早餐,因為身體機能最好,消化吸收能力最強,適合補充高蛋白質,像是肉類以及營養豐富、均衡的食物,是三餐中最重要且需要花最多時間慢慢吃的一餐,吃得好,腦力充沛的上午就能充滿活力,學習與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午餐是補充下午活動能量的一餐,最好挑選營養質量高的食物,像是魚肉、海鮮類,再搭配富含纖維的蔬果,不要吃太多,也不能少吃或隨便吃,更不能不吃,而是先休息再用餐,用餐後散散步會更好。
午餐吃太多,會讓血液過度集中在胃部,反而讓腦部血液不足,下午容易昏昏欲睡;午餐不吃、吃太少或隨便吃,下午容易體力不濟,過度勞累,思考無法集中,也會影響腸胃功能。最後,在一天疲累回到家後,晚餐則要選擇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吃或者不吃都可以,蒸粥搭配蔬果是母親的晚餐首選,餐後的夜間散步,可以讓晚上更好眠。
細嚼慢嚥益壽延年
除了三餐的黃金比例外,用餐的速度和咀嚼的方式也很重要。早餐是重要的一餐,但有很多人是在趕時間的匆忙中把早餐吃下肚;有時忙於工作或活動,連午餐也是草草結束;等到晚上身體疲累不堪,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吃一餐時,就會想大吃一頓,當作對自己辛苦一天的犒賞。像這種無法好好吃三餐的情況,將會對身體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用餐過於匆忙,沒有好好將食物充分咀嚼就吞下肚,年輕消化機能強,可能還感受不到身體的負擔,等到日積月累,年紀漸長,腸胃的負擔就愈來愈重。
高齡者更需要放慢吃東西的速度,一是因為腸胃消化力隨年齡衰退,讓食物在口中充分咀嚼,可以減輕胃部消化的壓力,延緩消化系統老化;另一個理由,因為閉口多咀嚼,可以減少隨著食物吃進過多氣體,避免體內脹氣不適。咀嚼時的動作與聲音,有助於刺激耳神經與腦部對聲音的反應,對聽力、腦力都有幫助,可預防失智。
【正確咀嚼法】
適合少量多餐
50歲以後,消化力慢慢減退,也容易疲累,最適合少量多餐的方式,所以要開始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造成腸胃負擔或脹氣產生。在「早餐三、午餐二、晚餐一」的黃金比例下,不妨在餐與餐中間加個小點,就像母親會在上午10點以及下午3點稍事休息,吃個點心,喝杯茶。
因為少量多餐的緣故,高齡者的早餐偶爾可以簡單一點,或先吃一些甜食開個胃,再吃早餐。像我母親,也是會在某些時候,如早餐前先喝杯溫啤酒暖暖胃,對老人家而言,願意吃最重要;而高齡者的晚餐是不是可以完全不吃,比如下午4點後不吃東西?最好能夠全面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作息時間等因素再決定。因為一整夜的時間很長,如果因為不吃而過餓,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管是自己或照顧者都要多注意。
年紀愈長,消化愈慢,食慾跟著減退,胃口不開是高齡者常遇到的情況。雖說三餐黃金比例很重要,但如果什麼都不想吃,那也是件令人傷神的事。我的阿嬤胃口很小,母親總會做多種菜餚,只希望她老人家有多種選擇,可以因此多吃一、兩口。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嬤喜歡吃乳製品,像乳酪、牛奶,也喜歡吃甜食,所以母親有時會在餐點裡搭個乳酪,吸引她吃正餐,還不時更換口味,例如昨天吃培根口味,今天吃橄欖油味道等等。俗話常說老小老小,對於胃口不好的老人家,就和帶小孩一樣,多想一些變化或是以他愛吃的食物吸引他多吃一些,也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他慢慢吃,讓他喜歡上吃飯這件事。
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在吃飯前先吃個小蛋糕,滿足一下口慾,等之後心滿意足了,胃口也開了,再開始吃正餐。這些吸引食慾的開胃食物吃一點就好,不要吃太多,只是開個胃口而已。當然,還是要提醒,如果你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懂得節制,那就可以這樣做;反過來說,不懂得節制,同時還會影響到正常的飲食攝取,變成偏食,那就不能如此隨心所欲了。
吃飯吃「半飽」即可
我受到母親的影響,從很早以前就習慣只吃半飽,頂多8分飽,不會讓自己吃得太脹或太撐,像一般分量的三明治,我都切一半,另一半和人分享。我喜歡吃很多餐,當然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只要空閒時坐下來,我會在休息後吃點東西,讓自己維持半飽,不過餓也不過飽。
有一次我請朋友到家中吃飯,美食當前,大家總習慣吃得太撐而過量,我提起我的半飽哲學,我笑說吃太飽有點笨,因為吃撐了,下一餐或是之後的點心就吃不下了。那群年過半百的朋友,其中也有營養專業的教授,都點頭直說有理,也開始想要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
我總認為維持半飽才有口福,隨時都是5分飽,也代表隨時都可以吃、有空間可以吃,甚至有時候我其實已經用過餐,還有朋友要找我一起吃飯,我也很爽快的說聲「OK,走!」我還是吃得下,就是陪朋友吃飯,讓自己感受愉快的氣氛,一樣只吃一點點,不會吃到飽,才不會把福氣一次吃滿。
坊間吃到飽型式的餐廳,最是不符合飲食健康,因此即使到了吃到飽餐廳,也要記住是為了品嚐多樣的食物,為了嚐鮮、吃以前沒吃過的食物,而不是要把自己吃撐了。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本文摘自/50歲,怎樣生活最健康/晨星出版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