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台人有隱形肥胖,小心瘦子也會得三高!醫教「2招」減少內臟脂肪
世界衛生組織對肥胖的定義,是指身體累積過多脂肪,已經達到損害健康的程度。安欣瑜表示,身體代謝的穩定性不僅取決於體重數字,而是與內臟脂肪累積、腸道健康及整體代謝功能密切相關。
7成國人是「體重正常型肥胖」
安欣瑜說明,肥胖除了看體重,還要考量體脂率,台灣約有7成以上的人體重正常,身體質量指數也沒超標,但內臟脂肪卻過高,這就是所謂的「體重正常型肥胖」,長期下來恐影響三高及心血管健康。
安欣瑜指出,內臟脂肪過多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血糖異常、血脂失衡,長期下來,罹患三高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此外,內臟脂肪會引發慢性發炎,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管彈性,讓動脈硬化提早報到。
網路上近期流行「7日仙女餐」、「排毒清腸法」等極端減重方式。安欣瑜提醒,這些短期見效的方法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憂。過度限制飲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影響營養吸收與代謝,導致慢性便秘及腸漏症,甚至增加復胖風險、產生溜溜球效應。
「211餐盤法+運動」助燃脂
安欣瑜強調,快速減重容易造成健康隱憂,不如透過穩定的飲食與運動習慣來改善代謝,她推薦「211餐盤」飲食方法,即每餐應包含半盤蔬菜、四分之一優質蛋白質、四分之一全穀類,並避免過量攝取高果糖、高油脂食物,以維持腸道健康與代謝平衡。
「 規律運動與日常小活動,也是維持健康代謝的重要關鍵。」安欣瑜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2次肌力訓練,或是多走樓梯、打掃等日常非運動型產熱行為,都能減少內臟脂肪的累積。長期維持適度的運動與日常活動,才能自然調節能量消耗,避免體脂過度囤積。
安欣瑜提醒,肥胖是一種疾病,與其追求快速減重,不如透過科學的方法,從日常飲食、運動與腸道保健入手,慢慢養成健康習慣,才能真正維持體內代謝平衡,為新的一年打造更健康的體質。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 記者:WHO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