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副總統:台灣放眼全球並盼與中國維持穩定經貿關係

副總統蕭美琴今天說,為強化供應鏈安全與韌性,台灣近年多方與理念相近夥伴合作、促進投資與生產據點的多元化,但這不意味台灣無意與中國維持正常穩定的經貿關係。

副總統指出,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緊張,對部分台灣企業而言,中國提供機會,而台灣也同步透過全球多角布局、市場區隔化,確保經濟韌性與安全。

蕭副總統舉例,部分對隱私和信任有較高要求的服務,即可能移往東南亞,但同時也會有台灣企業在中國找到市場機會。台灣盼與中國維持穩定經貿關係,但不希望有安全及政治威脅涉入。

副總統是在年度「倫敦會議」(London Conference)回應提問時做以上表示。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今天舉行「倫敦會議」,討論區域安全、多邊組織改革、能源轉型、全球大選年對國際秩序的影響等議題,與談者及聽眾包含各國政府、國會、學術研究、非政府組織、智庫及企業代表總計數百人,蕭副總統應邀透過視訊演說,並回應聽眾及主持人「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太計畫主任布蘭德(Ben Bland)提問。

各界對台灣在地緣政治局勢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如何形塑自身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並應對台海安全挑戰,特別有興趣。

副總統指出,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無論是美中貿易競爭、疫情、俄烏戰爭,都對台灣造成影響。同時,中國內部的經商環境也有顯著改變。

蕭副總統認為,台灣社會和企業一向善於應對戰略環境的改變,並積極試圖從中獲益,台灣近年經濟持續穩定成長即為明證。她並提到,隨著國際經貿環境對「信賴」的要求提升,總統賴清德也宣告全面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包含半導體、人工智慧、軍事工業、安全監控、次世代通訊。

副總統指出,台灣將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這是台灣國際投資多元化的一環,將觸角延伸至更廣大的太平洋區域。同時,台灣也積極往歐美拓展,台灣正經歷重大產業轉型,從強調縮減成本過渡至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發展模式,因此有必要與較先進經濟體強化人才培訓、投資等連結。

蕭副總統指出,「新南向政策」以及與較先進經濟體強化連結,這兩個方向可以齊頭並進,都有助確保台灣及國際夥伴的供應鏈安全。

在增進與理念相近夥伴的供應鏈合作方面,副總統提到,隨著全球對半導體及其他科技產品的需求上升,台灣將繼續支持對有競爭力的理念相近民主國家投資,包括共同培訓人才、擴充勞動力、建構生態系、發展供應鏈。

蕭副總統指出,理念相近夥伴有機會與台灣擴大在半導體的合作,一同善用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創造的商機。不過,重要前提包括確保經商環境的安全、基礎設施達一定水準,以及沒有透過經濟脅迫企圖在政治領域發揮影響力、「以商逼政」的文化。

至於主持人布蘭德提到,國際間部分觀察人士認為賴總統就職演說有「挑釁」意味,蕭副總統強調,挑釁的是北京;與對岸人民共創有助共同繁榮的穩定環境符合台灣利益,台灣民眾期待和平。

副總統說,台灣對「對話」持開放態度,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給對話設下不合理、且違反台灣民眾民主價值的前提。

蕭副總統提及賴總統的「和平四大支柱」主張及其第四大支柱「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領導能力」,其內涵即包括「不排除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展開對話」。

副總統強調,台灣不會挑釁,但會堅定維護民眾所珍惜的生活方式。賴總統及台灣政府已做出維持台海現狀承諾。雖然對部分人士而言,「現狀」不是最理想狀態,卻是區域內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最大公約數,也符合國際社會期待。

蕭副總統並呼籲中國領導人負起責任,一同確保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維護「現狀」,並放棄對台灣動用武力,「武力不是選項」。

演說期間,副總統提到,國際間威權政權的擴張和共謀對台灣構成嚴峻挑戰。這些政權削弱民主原則及人權,並企圖透過混合行動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力、造成不穩定,手段包括政治戰、網路入侵、經濟脅迫、軍事威嚇,民主政權需有協調一致、強健的回應。

副總統指出,台灣致力維護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但只要中國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繼續軍事脅迫,台灣只能相應強化自我防衛能力。至於外界關心台灣是否有自我防衛的決心,副總統強調,台灣十分理解,只有自己展現決心,才有立場期待任何人協助。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