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位突破外傷視神經病變治療技術 花蓮慈院蔡榮坤醫師獲國家新創獎

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超過20年的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醫師,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得第二十一屆國家新創獎。蔡榮坤是目前全世界最早使用這項治療法的眼科醫師,為視神經受損以及有失明風險的患者,帶來重獲視力與光明的機會。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之一,為人體極為精密的系統,透過眼睛的角膜、水晶體、玻璃體到視網膜,視網膜再將接收到的信息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經過進一步的處理,成為智慧的來源。但哺乳動物的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如何保護、修復視神經,一直是眼科醫師和科學家嘗試解決的問題。

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醫師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發現對青光眼、視神經炎、外傷、缺血性視神經疾病等等而失去視力的病人,因為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是許多眼科醫師無能為力的困境。於是決定啟動轉譯醫學,把臨床問題帶到實驗室,並且由他主持,因為他深知,唯有醫師在研究團隊中執行,才能銜接病人的需求,也才能將實驗成果直接運用於改善治療上。

除了在動物實驗建立標準化的視神經受傷模式,蔡榮坤在2007年看到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使用藥物G-CSF治療腦中風動物模式的效果。G-CSF的作用是將骨髓裡的幹細胞和白血球釋放出來,利用身體原有的運輸系統而讓幹細胞可以到達腦部受傷的地方做修復。他靈機一動,心想視神經也是中樞神經,而且全世界還沒有人使用這種藥物和方式治療,他應該可以嘗試用動物實驗來應證。

在實驗之中,蔡榮坤主任也發現原來視神經受傷後,神經和視網膜細胞便會自行分泌G-CSF自我保護,只是數量不足以自我修復,若能用外在方式補充,就能發揮效果,而且可以突破「血管視網膜屏障」,將藥效進入眼睛裡。但經由身體注射G-CSF會讓體內白血球增加,也會稀釋藥效,於是他發現可以直接注射於眼球的玻璃體上,有效且安全,後來他進一步申請人體試驗,希望以既有G-CSF藥物倍血添長效型的GP-01運用於臨床上,成為眼科都可以使用的藥物。

期間有高雄的病人因視神經受傷,施打類固醇卻沒有起色,輾轉到花蓮找蔡榮坤主任,自願申請「症狀外療法」(off-label use)先行治療,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使用這種藥物於外傷型視神經損傷的病人,雖然受傷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月,施打藥物一星期後,病人視力仍有進步,這讓蔡榮坤應證了動物實驗後的想法,也應證這種藥物安全且有效的想法是正確的方向。

之後,蔡榮坤與副研究員温耀增博士,以及林衡道博士在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開始進行人體試驗,全臺各地的神經眼科醫師將他們無法處理的病人轉診到花蓮慈濟,最後收了12位參與者,經過注射治療後,最後有8人的視力達到百分之七十的進步,甚至有一位女性視力從0.1恢複到0.8,讓團隊士氣大振。

蔡榮坤主任在北美神經眼科醫學會發表這項療法及成果時,獲得許多醫師徵詢。雖然治療方式很簡單,但實驗和發現過程卻經歷過二十年以上的累積,蔡榮坤醫師一心希望能結合實驗室和臨床醫學間的轉譯,不僅具體提升治療結果與品質,更能讓病人受益。而這項成果也因此獲得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第二十一屆國家新創獎評審委員青睞,認為這項生醫產品具有低成本和便利性優勢,有助於外來提升市場接受度並擴大應用範圍。

蔡榮坤主任有感於由外部注射藥物雖有療效仍有其極限,病人需要常常重複施打,且這並非針對眼科所使用的藥物,所以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與生技公司合作,進一步啟動了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以及訊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等藥物對視神經疾病的治療研究。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階段,若將來能在人體試驗順利,就能讓視神經損傷的病人獲得更適切的治療,得到重獲光明與視力的機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