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15位得主出爐!溯源菜單助特教生成食農小老師獲個人組特優
採訪.撰文=吳宜錡
《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4月19日於立院三讀通過,正式賦予食農教育法源依據和預算,盼帶領台灣人民從農田到餐桌都能認識土地、食材、與飲食多元食農教育;農業部於2025年1月14日舉辦「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獎勵從事食農教育工作具有傑出貢獻者,以激發從事食農教育工作者之榮譽感,盼持續促進食農教育永續發展。首屆共有273位報名者,最終有15位得獎。
《食農教育法》立法後首次辦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激發並推動食農教育永續發展
農業部指出,本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是《食農教育法》立法後首度辦理的國家級食農教育獎項,共有273位報名者參加,經過初審、複審與實地訪查三級評選,最終選出15名得獎者,涵蓋農業、教育領域並涉及學校、農民團體、民營企業與公益法人等多元角色。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表示,現今是「搶錢也搶糧」的時代,各國在商業與科技領域激烈競爭、致力於建設糧倉與優化農業生產,而台灣雖然土地有限,但在農業方面也同樣不可忽視。農業雖然只佔全國產值的1.5%,卻是服務業(約占60%)與製造業(約占38.5%)的基石,若沒有農業,其他產業也難以維繫;卓榮泰並表示感謝農業部建立跨部會資源整合以強化各地方政府食農教育資源及推動策略、教育部推廣食農教育至校園、衛福部爲消費者把關食材,以及文化部、客委會、原民會就像大廚般保存珍貴的飲食文化,讓台灣多元文化為消費者帶來豐富享受。
透過「食農教育」連結人民與農民,促進對土地與環境的尊重與珍惜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也表示,食農教育旨在連結人民與農民,促進對土地與環境的尊重與珍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食農教育立法啟動,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在委員會、課程、教材及各方協助下,食農教育逐步推展,邁向更完善的發展。
農業部也特別頒發「食農教育特殊貢獻獎」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表彰其於食農教育研發與輔導推廣,並提出台灣食農教育ABC模式與「3面6項」的架構,為各界推行食農教育建立重要參考依據。
林如萍編寫《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提供學校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幫助學生瞭解食物來源與土地的關係。(吳宜錡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提出台灣食農教育ABC模式與「3面6項」架構,為各界推行食農教育建立重要參考依據。(圖片來源:農業部官網)
「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 特優獎1名、優等獎4名
「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得獎個人組由台南安慶國小特教班廖肇瑞老師獲得特優獎肯定,以及由第2屆百大青農李法憲、嘉義市興安國小食育組長曾志華、台北市中正幼兒園園長蕭淑芬與鮮乳坊創辦人暨牧可動物診所獸醫師龔建嘉獲得優等獎肯定。
台南安慶國小特教班廖肇瑞老師榮獲「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特優獎,廖肇瑞表示,要讓特教生從低頭、僅能幫一個小忙,到成為可以導覽、介紹的推手,讓特教生們提升自信心,也讓學童了解到食材背後的故事,在未來也還有許多共同成長的空間。
由卓榮泰(左4)、陳駿季(左5)頒發「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特優獎與優等獎。(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特優獎的台南安慶國小特教班廖肇瑞老師,自力編撰「溯源菜單」主題教學,把文字轉變成圖片式菜單學習,大幅增加特教生的目光,幫助深入學習食材來源。(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的第2屆百大青農李法憲,以返鄉務農協助校園設計「梓菜不一樣」、「梓要你知稻」等課程,並打造地方食農品牌。(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的嘉義市興安國小食育組長曾志華,設計「八掌e公民·興安五食力」課程,結合自動化科技與友善農業規劃校園科技菜園課程。(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的台北市中正幼兒園園長蕭淑芬,克服都市腹地限制舉辦「惜食大富翁」活動,結合「中正市場學」呈現從生產到烹飪的食農過程。(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的鮮乳坊創辦人暨牧可動物診所獸醫師龔建嘉,開發全球首套鮮乳風味品飲系統,結合乳品文化與食農教育,推廣風味探索及地產地銷概念。(林玉婷攝)
「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 特優獎2名、優等獎8名
由卓榮泰(左8)、陳駿季(左9)帶領團隊頒發「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特優獎與優等獎。(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得獎團體組則由家福股份有限公司及台東縣池上鄉農會獲得特優獎肯定,並由冬山鄉農會良食農創園區、宜蘭縣羅東鎮立幼兒園、洄游吧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高雄市永安區新港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立南隆國中與彰化縣立北斗國中獲得優等獎肯定。
家福股份有限公司永續長蘇小真表示,讓農夫生活過得好,消費者才能夠獲得好的食材,並表示透過統一、清楚的食材標示,才不會讓消費者獲得混亂的食品資訊,農友也能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台東縣池上鄉農會秘書陳雨禎則表示,從米食教育提升至食農教育,讓當地家庭、學生甚至是遊客可以接觸到更多在地農產品、吃到更多國產米食,以提升在地糧食自給率。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特優獎的家福股份有限公司,透過「小小農夫體驗營」並組織「產地之旅」推廣溯源與永續概念,讓消費者了解友善農業與地方文化。(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特優獎的台東縣池上鄉農會,以「池上米」為產業基礎,透過契作農民與「金色豐收館」等教育場域推行做中學的多元食農教育。(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冬山鄉農會良食農創園區,透過荒廢穀倉活化加值,打造「農村廚房」等多功能主題館,以休閒農業模式推廣食農教育。(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宜蘭縣羅東鎮立幼兒園,推行「食好道相報,驚奇RICE秀」友善耕作課程,吸引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稻田種植與米食製作。(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洄游吧有限公司,與花蓮定置漁場合作推廣友善漁法,並與統一超商合作舉辦「小小魚達人」活動,推廣永續農業與地產地銷理念。(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推動「健康食魚,食魚健康」計畫,培訓近1,600位教師與營養師促進校園食魚教育的落實。(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以「灃食主廚之飲食知識我來做」計畫,成功輔導15縣市共22所國小推動健康飲食,並開發多項教具、桌遊、影音節目展現食農教育的影響力。(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高雄市永安區新港社區發展協會,以石斑魚養殖為主軸,結合友善烹飪技術、推廣全魚利用技術,並與米其林主廚合作開發創料理包,實現市場價值。(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高雄市立南隆國中,以美濃在地農產白玉蘿蔔、紅豆、美濃147米與台灣鯛為主題,結合社區與農會,設計食物日與實作課程,推廣地產地銷與綠色消費理念。(林玉婷攝)
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的彰化縣立北斗國中,使用AR與VR技術製作數位教材,並設計跨科教案搭配每週課程,深化學生對農業與飲食文化的了解。(林玉婷攝)
陳駿季認為,食農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讓國人了解飲食的來源、植物生產及其與環境的關係,自《食農教育法》立法推動以來,經過2年半的努力,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食農教育活動已在各地逐漸展開,且覆蓋率接近100%的融入國中小的課程中;此外,大學端也有開設食農相關課程,透過教育與農業場域活動,深化國人對農業價值的認識,減少食物浪費,實現均衡飲食的理念。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農教育法》通過才是推廣的開始!從土地到舌尖的教育之路尚遠
▶你對食魚教育知多少?「從洄瀾到黑潮」2024花蓮食農博覽會從永續海洋出發、展現花蓮震後韌性
▶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揭曉!台中市進步最多躍升10名 宜蘭、台東、花蓮、嘉義縣蟬聯4年五星殊榮
- 記者:食力FoodNEX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