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慢地震」 氣象署:累積規模恐達7

(記者林曼/綜合報導)位於板塊交界處的台灣,每年地震相當頻繁。氣象署指出,地震也有快慢之分,台灣的慢地震主要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下方。



台灣也有「慢地震」 氣象署:累積規模恐達7


圖/氣象署指出,地震也有快慢之分。(翻攝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


氣象署在《報地震-中央氣象署》表示,慢地震其實是一種隱身在雜訊裡的震動源,相比於一般地震數十秒到數百秒的能量釋放時間(每日錯動可達數十公尺),慢地震的發生可以從數小時到數週不等(每日錯動不超過數公分),極其緩慢而微弱。


氣象署指出,慢地震之所以能如鬼魅般存在著,有一個原因是它們發生的區域比一般地震更深,一般地震大概在比30公里淺的「脆性」位置,慢地震則是在大約50公里深、介於「脆性」與「塑性」變形區域,無論潛藏的深度,或是地震發生的破裂處,都讓慢地震就算「偷偷來」也不容易被察覺。



台灣也有「慢地震」 氣象署:累積規模恐達7


圖/從山壁落下的巨石阻斷了整個道路,工務段人員操作怪手試圖清理落石。(翻攝自公路局:公路人臉書)


至於台灣有慢地震嗎?氣象署說明,台灣的慢地震主要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下方,地震最高峰則發生在玉山南方,也是世界少數在「非火山區域」造山帶觀測到的慢地震;此處正是歐亞板塊停止隱沒、開始與呂宋島弧碰撞的「過渡帶」,這裡沒有一般地震,也沒有成熟斷層面發育,因此恰好是理解慢地震生成機制的好地方。


氣象署提到,雖戲稱它是「I型地震」,聽起來也沒什麼威脅性,但換算它累積的能量釋放,要來個規模4至7不等的地震也不成問題,絕對不容小覷;此外,台灣慢地震與鄰近區域的地震,在時空上似乎有某種關聯,2010 年甲仙發生規模 6.4 的地震後,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科學家發現慢地震的活動竟然加速了,除此之外,過去十年內更有研究指出,慢地震也可能加速大地震的發生時間。


氣象署說,「這些都在在說明著,看似沒什麼殺傷力的慢地震,卻與一般地震存在的不可忽略的關係,別看它平時不怎麼講話,人家在地下社群網路裡可活躍的咧!說不定未來,也可望成為預測地震來臨的特徵呢。」


更多引新聞報導


登山隊遇虎頭蜂螫傷 英勇領隊肉身保護團員!竟傷重不治


鋼琴家墜樓亡「遺書瘋傳」!最後直播疑遭霸凌 警方回應了


林宜瑾也遇「生日魔咒」?他一看驚呼:溫馨


「焦糖哥哥」付不出12萬醫藥費!曝薪水是林飛帆的1/4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