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觀論》川普的現實對臺政策與影響/魯云湘

《亞太觀論》川普的現實對臺政策與影響/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唐納 • 約翰 • 川普(Donald John Trump),第45任美國總統,目前正角逐2024年的總統大位。日前於美國賓州巴特勒造勢大會中,躲過暗殺的他,接受媒體專訪時,稱「臺灣搶走晶片生意,應向美國付保護費」。

在國際關係理論中,川普的政治理念主要被歸類為現實主義(Realism),同時作為商人出身的他,其外交政策也存有交易性質,並注重短期的、具體的利益交換。他傾向於將外交關係比做生意,以在商言商的方式,強調美國應從每一筆生意中,獲得最大利益。

首先,川普的外交政策,最大的特徵與風格,主要為以下三點:

一、單邊主義:他傾向於單邊行動,而不是依賴多邊組織協議。例如,他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二、強硬談判:與其他國家談判時,多半採取強硬立場,並且經常使用提高關稅和經濟制裁,作為談判工具。

三、盟友負擔分擔:多次在國際公開場合,要求美國的盟友應承擔更多的防務費用,以確保美國獲得更多利益。

其次,川普在上一任期時的對臺政策,所顯示出的外交風格,帶有濃烈的個人特色,因為它挑戰了北京對「一個中國」的解釋。雖然川普並未正式改變美國的一中政策,但也採取以下的作為,來加強華美關係:

一、軍售案:多次批准對臺軍售,包括66架F-16V戰鬥機、108輛M1A2主戰坦克和魚叉反艦導彈等先進武器系統。旨在增強臺灣的防禦能力,以應對來自大陸的軍事威脅。

二、高層互訪:允許美國高層官員訪問臺灣,例如,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和環保署署長安德魯•惠勒。在過去,這些訪問是非常罕見的,因此當時被視為美國對臺北的支持。

三、經濟合作:推動臺美經濟合作,包括簽署《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以促進雙邊貿易和經濟投資。

因此,倘若川普再次當選,成為第47任美國總統,並考量到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所發表的言論來看,對臺灣的影響可能會有幾個層面:

其一、從川普專訪時發表的言論可看出,他仍主張「美國優先」政策,強調盟友應該為美國的保護付出更多。再者,當前俄烏、以哈兩場尚未結束的衝突,與美國國內的經濟成長不景氣的背景下。為避免臺海局勢持續緊張,造成美中關係回到暖戰,在不製造第三戰線的窘境,極有可能會將臺灣當作籌碼,與大陸進行經濟貿易的談判,以圖國內穩定。

其二、以華府的權力平衡戰略前提下,持續遏制北京的發展。只要臺北給的價碼夠多(例如,台積電的3奈米晶圓技術),便可持續加強對臺軍事支持,包括前述所提的軍售,甚至高調派軍事作戰人員來臺,進行相關合作。畢竟,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輪流當全球第二,但全球霸權,只能是美國。

川普的任何想法與政策,向來都屬不可預測的。如果他再次當選,往後對美的外交策略,則不能單純的以國際政治角度去推論。因為,以他金錢利益至上的商人個性,屆時的美國,勢必將再次以國家利益考量,大於國際局勢發,以進行其外交政策的調整。

未來的中華民國,應該思索如何尋求多邊支持,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至於,行政院長卓榮泰的發言:『願意付出更多責任。」或許可視作對美關係的緩衝發言,此時太早對國際社會表態,可能會造成讓北京的反感,減緩兩岸關係的回溫。畢竟,美國總統大選,究竟是川普當選,還是拜登連任,尚有三個多月的時間,結果仍是不可言喻。(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