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沒有正當性!亂砍刪預算就有正當性? /尤榛嚴

尤榛嚴
台灣近期有人大談「大罷免的正當性」之果,卻避談當初藍白在野黨亂刪預算之因,合情合理嗎?
這個問題切中台灣政治語境的核心,這個現象,其實反映出政治討論中常見的「斷章取義式合理化」,或者說是只談果、不談因的操作。
簡單還原其脈絡:
1、起因:預算審查大亂鬥
去年底藍白在野黨聯手,在立法院大砍中央政府特別預算、基礎建設、前瞻預算,甚至包括某些國防、社福等敏感項目。民進黨與支持者認為這是「為反對而反對」,影響施政與整體國家方向。
2、後果:部分民間社會出現「大罷免論」
指出既然藍白立委用選票進來亂搞預算、阻撓施政,人民應有權用選票把他們罷免掉。成為一種政治反制手段,象徵民意「反向監督立法院」。
3、矛盾:罷免正當性 vs 政策對錯被隱藏
現在的討論中,有人高舉「罷免是民主正當權利」的大旗,卻對當初立院亂砍刪預算的具體爭議避而不談。
那麼,這樣的操作合情合理嗎?
從民主機制來看:罷免本身「合法且正當」,罷免制度是民主機制的一部分,合規就可執行。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可以使用它作為政治表達的方式。 但從政治倫理與公共討論來看:只談「果」而避談「因」是不完整的。如果只談「罷免是正當手段」,卻不交代為何民間社會會產生罷免情緒,那就變成了去脈絡的政治工具化。
對於關心政策的人來說,更該關注的其實是「為什麼預算會被刪?合不合理?程序是否違反監督精神?」 有點像這樣的邏輯錯位:A把房子砸了 → B說要把A趕出去 → 結果大家只討論「趕出去合不合法」,卻沒人問「為什麼A要砸房子」或「A砸的是不是白蟻窩?」
總之,民主社會的討論,不應該怕問「為什麼」,因為它提醒我們:正當性不能脫離脈絡談。罷免是否正當,不能只看程序是否合規,更要看其背後的動機與政策爭議。如果只是片面高舉程序正義而刻意忽略內容實質,最終會讓公共討論淪為政治口號戰。有人認為「大罷免」有正當性,可以根據民主和法律的程序,勇敢進行之。如果認為「大罷免」沒有正當性,也須衡量某些立委當初亂砍刪預算有沒有正當性,對立的雙方都應修正、調整,不能自己做的才有正當性,別人做的就沒有正當性,包容大度,調和鼎鼐,讓台灣邁向對而扎實的大方向,這才是真正的「正當性」。
- 記者:好報 採訪中心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