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異同/楊雨亭

楊雨亭(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國民黨與民進黨似在統獨存在差異,但事實上「既不願統,又不敢獨」,對個別議題常起衝突。
多年來,我一直在想國民黨和民進黨有什麼根本的不同?現實中他們之間看起來統獨是重要議題,但如民進黨元老沈富雄常說的台灣「既不願統,又不敢獨」,由此統獨缺乏實質意義,只是心理上的投射與姿態的擺設,套句近年來流行的話語,就是他們的「人設」不同,多是為了選舉奪權所使用的「人形立牌」。
在中共強力壓縮與美國高度戰略支援的壓擠下,國、民兩黨與藍綠族群皆出現了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的流亡性,每日起居生活恍若《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看他們沒日沒夜地在媒體上相罵以及小型街頭運動衝突(絕不會發生革命),令人感到難受,像上演著不斷重播的肥皂劇,有些主角、配角已經演出太久,超過了半世紀,多是「老演員」,他們入戲到一個程度,本人與戲中角色完全合一,如果您在街頭遇見他們,會分辨不出什麼是他們真正的「原型」,因為他們馬上就要開始角色扮演,講千篇一律的話,雖然偶爾也會蹦出幾句智慧的話語。當然我們也要公允地說,這種政客典型,古今中外皆然,只是在咱們台灣進行的「鳥籠式民主」,其中的鳥多漆上藍色、綠色,由於鳥類品種單一,缺乏多樣性,未來退化滅種的可能性大。
然而,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差異:
- 國民黨幾乎沒有得到主要社運團體的支持。國民黨在李登輝執政末期,一分為二,傳統國民黨剝離出為以外省人為主的黨,本土國民黨分化沒入地方體系,由此存續的國民黨與地方勢力、利益日益脫節。社運的來源在反映社會實際的問題,民進黨出身地方,易於接收運用社運,且將其中色彩鮮明的年輕領袖納入培養梯隊。由此,國民黨在選舉中缺乏議題與票源,日趨弱勢(解放前共產黨在北方農村,常能掌握地方生態,國共內戰,國民黨失利和此很有關係,可見國民黨一再重複其基本問題)。
- 相對而言,民進黨政綱類似美國民主黨,偏自由主義色彩,如反核能、重人權、多元族群、廢死原則、包容同性戀等;國民黨類似共和黨,重國家認同、實用能源、重傳統文化、價值觀保守等。體制上,民進黨偏向三權分立與總統制,又滿足於考試院、監察院的人事安插。國民黨五權制中,雙首長制、監察權與立法權扞格、大法官釋憲與憲法位階問題,確需重新審議。
國、民兩黨也有共同的問題:
- 缺乏明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長期主張,經常糾纏小事,治標不治本。由於政黨更替,長期施政計劃不易制訂、維繫,此由民主政治本身的性質所致,不易克服。
- 近二十多年來台灣對美採購武器裝備,歷任藍綠總統任內皆花費近兆元台幣,此問題在目前兩岸關係的結構下,很難改變。
- 兩黨皆缺乏嚴格意義的民主自由經濟或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礎,使得執政、問政流於短暫、膚淺。
- 台灣高科技代工產業近年來維持十五萬億台幣(約五千億美元)的高出口額,形成台灣的「護國神山座」,在全球驚羨的冠冕下,國、民兩黨皆不敢主張把製造業的勞務工作帶回來,使台灣基層人民可以充分穩定就業,而合法非法外勞人口早已近百萬。台灣過度依賴高科技代工產業,經濟結構有弱化問題。
進一步分析,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真正的不同仍在於對待中國與中共的立場與態度。民進黨希翼兩岸是「兄弟之邦」,邦聯是其底線;而國民黨則期望有一個良好體制的中國,統一是終極目標,需要有一個雙方協議的統一過程,國民黨並可回大陸重新出發。在這兩點上,民進黨的邦聯制與國民黨的良制統一都不是中共在目前的狀況與條件下可以接受的,然而也不必立刻反對,因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意見並非完全不合理,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重點在於,綜合來看,如何保持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穩固,才是根本。既然如此,在適當時機,共產黨對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要求予以適度的妥協與安排,兩岸問題基本可以解決。美國是局外人,只是成為國、民、共三者之間倚為進退的機制,此機制並非是一種共同約定的協議,而係基於各方的矛盾與需要而逐漸形成的政治生態與歷史格局。
如果我們嘗試溯源台灣藍綠族群與國民黨、民進黨的來源,了解他們的原生性與基本核心價值觀,就必須論及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台灣人開始走向東亞空間與初期現代化)與一九四九年的國民黨政府遷台(日本殖民化未及完成,台灣進入民國政府型態的中國化),形成了大時代中的社會轉折與重塑。一九九零年代台灣開始民主化,近年來民進黨在蔡英文執政期間所倡導的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概念為基點,走向實質性的獨立,而國民黨困守台灣一隅,在中共與民進黨夾擊下,進退維谷。
國民黨、民進黨與藍綠族群以及與大陸之間的關係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信賴感,且不知如何改善彼此的對立狀態,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認為對方具有嚴重的成見與惡意。由台灣與兩岸的特殊處境,紅藍綠陣營皆演化出三種異質心靈世界,其優點是自由多元,缺點是爭鬥不休,不能團結。由於中國文化中缺乏妥協精神,未來如秦統一中國,可能還是我們的歷史慣性。(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