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綠島海域生態復育行動計畫正式開跑!

2024綠島海域生態復育行動計畫正式開跑!

(勁報記者胡光輝/台北報導)珊瑚礁生態是海洋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所在,鑒於近年來綠島珊瑚礁生態系的物種數量銳減,農業部漁業署與綠島區漁會、中央研究院綠島研究站、國科會核心觀測設施綠島站、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屏科大水產養殖保種中心及今周刊共同發起「綠島海域生態復育行動」,超過50位潛水教練響應參與,於綠島石朗保育區內的小丑島和摩艾石放流2種小丑魚、8種雀鯛魚及1種蓋刺魚,共11種魚、2000尾,放流情況樂觀。



2024綠島海域生態復育行動計畫正式開跑!


綠島區漁會理事長何誌忠表示,期許保育行動能對綠島帶來更多改變,讓島嶼能夠永續,讓「漁業」跟「觀光」兩種產業可以共榮共存。本次放流行動的另一個亮點是,綠島區漁會與國科會綠島站合作製作摩艾石,透過石像的安置,警惕人為的疏忽是如何容易毀壞珊瑚礁形成的摩艾石天然紀念物。


藉由此次珊瑚礁魚苗的放流,在摩艾石像與小丑島附近形成天然的珊瑚礁魚類生態,發展成為潛水觀光熱點,向潛客宣導珊瑚礁保育的重要性。漁會也將持續與國科會綠島站以及海漁基金會合作,收集魚苗放流後相關科學資料,持續監測與分析,並成立石朗保護區巡守隊,守護綠島珊瑚礁,共同推動綠島的永續發展。



2024綠島海域生態復育行動計畫正式開跑!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國科會於2022年9月於中研院綠島海洋研究站成立「台灣長期社會生態研究核心設施_綠島站」(以下稱綠島站)的建置計畫,綠島站在過去ㄧ年多來探訪與盤點議題,其中「漁業」與「海洋遊憩」是綠島居民最為關心氣候變遷衝擊的議題,但漁業與海洋遊憩卻又常有衝突且無法對話。


藉由找回「ㄧ本釣」傳統漁法的生活記憶、環境友善摩艾石像的安座、以及珊瑚礁魚苗的放流,打破衝突的藩籬。經由綠島區漁會、農業部漁業署、海漁基金會等單位的共同協作,讓珊瑚礁魚苗成功的放流到綠島石朗珊瑚礁保護區的小丑島和摩艾石像海域,開啟各權益關係人未來ㄧ起合作擘劃綠島永續發展的里程碑。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海漁基金會承辦農業部漁業署魚苗放流工作,推動「正確放流」觀念與實踐,秉持魚苗放流須符合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的原則,而本次復育行動最大亮點,當屬台灣史上首次在綠島放流多種原生種珊瑚礁魚類種苗,高達11種魚類。


為了確保每一尾魚苗的健康無虞,海漁基金會與台東水試所及屏科大水產養殖保種中心合作,嚴選種魚源自台灣海域的魚苗,並且透過與中研院合作,事先探勘放流地點。未來,海漁基金會也會與綠島區漁會、中研院團隊合作,招募綠島保育區巡守隊,期望能夠長期監測及守護放流魚苗平安長大、繁衍下一代。


(圖片/海漁基金會提供)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