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債掀搶購潮 顯示投資人對經濟成長信心弱

過去幾週,中國的國債市場再次掀起搶購潮,並且將1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拉至歷史新低,中國央行甚至出手干預。分析認為,投資人湧入債市顯示對中國經濟成長缺乏信心,這是中國政府所不樂見的。

華爾街日報報導,從今年7月初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已出手抑制過熱的債券市場,從一級交易商手中借入國債並向市場出售,以抑制債市漲勢。但僅僅降溫一週後,投資者又開始大量買入10年期國債。

今年8月1日,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7月8日收盤時的2.29%降至2.12%,顯示在需求上升的同時,國債價格也在上升。

報導指出,過去幾週以來,這股熱潮持續升溫,債券交易員、散戶投資人紛紛湧入被視為避風港的中國國債市場,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推至歷史新低。負責維護金融穩定的中國央行則做出「不同尋常」的回應,要求停止購買這些債券。

報導分析,一般而言,較低的長期借貸成本,是各國央行在刺激經濟成長和推高通膨時經常會使用的方式,而目前的中國正需要這兩樣東西。低債券收益率可使政府借貸成本降低,進而降低有利於經濟成長的財政擴張成本。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央行在此時出手干預的行為顯示,在房地產市場和股市雙雙受挫的情況下,中國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選擇,而且投資人對中國經濟成長的信心減弱,這樣的情緒與中國政府宣揚的中國經濟必將持續上揚的樂觀看法相違背。

分析指出,這種悲觀情緒與看法一旦形成就難以扭轉,會進一步削弱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導致儲蓄意願上升,還會打擊企業的人才招募和投資熱情。此外,目前中國消費者信心低迷、民間投資疲弱不堪、工業產能過剩。因此中國央行試圖藉由抑制長期債券收益率下跌,進而消除中國經濟面臨通縮的擔憂。但是,「這種微調無法取代增加政府支出和其他促增長的措施」。

報導引述中國金融數據供應商「萬得數據」的資料顯示,截至23日已有超過1300個投資中長期債券的中國基金暫停申購或實施限額。

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高級中國經濟學家伊凡斯-普瑞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中國央行抑制債券漲勢的動機主要是政治性的。儘管中國經濟可能需要更多支援,但長期收益率低意味著經濟疲軟的程度讓中國政府感到難堪,「從政治上講,他們不喜歡其中蘊含的訊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