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失智症8.2%成因爲聽損 聽力與失智白皮書揭露台灣失智風險


【有影】失智症8.2%成因爲聽損 聽力與失智白皮書揭露台灣失智風險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蔣銘葇/台北報導


為響應國際失智症協會(ADI)「Time To Act On Dementia」,科林助聽器委託工研院,觀測全球各國之失智症政策與研究發展,同步針對國內1,466受訪者啟動台灣失智症風險認知與生活型態及健康樣態調查,總結成台灣第一份「聽力與失智白皮書」,希望藉由白皮書的發表提高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檢測和診斷,以達到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的目標。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以台灣地區35萬失智症人口計算,每年醫療費用總支出就將近1855億台幣,單一項目就佔總醫療支出8.9%。


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今年失智症月活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持續揭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近80%的公眾擔心會患上失智症,而每4人中就有1人認為我們無法預防失智症。」但證據顯示,40%以上的失智症可透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來延緩或預防的。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Frank Lin與研究團隊,在深入追蹤639名36至90歲的民眾超過10年,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同樣來自Frank Lin團隊最新研究亦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且包含降低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目前全球已有50個國家已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從預防、風險降低和及時診斷之行動領域和原則,積極降低失智症風險,以首要風險因素「聽力損失」管理為例,美國2022年FDA即針對OTC助聽器設立新的監管架構,促使助聽器更容易取得,2023年美國CDC亦將失智症風險因素教育卡片新增聽力受損項目,鼓勵聽損民眾配戴助聽器降低失智風險。


聽力與失智白皮書研究發表會上,集結多位產學醫專家共同呼籲,除了民眾對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關聯的認知仍待提升,也建議政府在失智症防治政策須納入聽力篩檢以早期預防失智,更重要的是推廣助聽器使用的必要性,透過及早發現高風險因子及矯治,期能有效降低失智症醫療照護成本及社會成本。



【有影】失智症8.2%成因爲聽損 聽力與失智白皮書揭露台灣失智風險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教授吳振吉表示,老化疾病患病率聽損居第四高,僅次於關節炎、高血壓與心臟疾病。因為聽損為不可逆,且與失智症、憂鬱症密切相關,即使輕度聽損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建議聽損早期就應該採取積極聽覺介入策略,以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助聽器仍然是高齡聽損的主要選擇。對於重度聽損患者,人工耳蝸則是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建議,聽力篩檢目的在排除可治療的傳導性聽力損失的可能性,如中耳炎和耳垢堵塞等。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宋芸樺擺脫眼鏡化身衛教大使 推廣近視雷射全術式概念


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2024國際失智症月特展 實現失智友善社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