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誘發心臟病? 中醫傳授護心關鍵3穴位與食療保健

低溫誘發心臟病? 中醫傳授護心關鍵3穴位與食療保健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隨著寒流來襲,心臟病患者更需提高警覺!低溫會讓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肥胖等慢性病患者,更需注意心血管健康。


中醫師莊博甯表示,心臟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因心血管阻塞、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氧、心律不整,甚至心肌梗塞。臨床常見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等,這些都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心臟病風險。


心臟病的常見症狀 你中了幾項?


▸胸悶、胸痛:特別是劇烈活動或受寒時加重。


▸心悸、心跳異常:感覺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


▸呼吸急促:稍微活動就氣喘。


▸手腳冰冷、冒冷汗:心臟供血不足的警訊。


▸頭暈、昏厥:可能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肩膀、手臂(尤其左側)疼痛:部分患者會有放射性疼痛。


莊博甯提醒,若出現劇烈胸痛、呼吸困難、突然昏厥,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針灸+中藥+食療 中醫全方位護心!


1. 針灸保健


針灸透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有助於減少心悸、胸悶,增強心臟功能。以下推薦3大護心穴位:


▸內關穴(手腕內側,腕橫紋上2吋): 緩解心悸、胸悶。


▸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旁開1.5吋): 調理心氣,增強心臟功能。


▸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點): 舒緩胸悶、促進氣血運行。


按壓穴位時,感覺微痠即可,每次約1至2分鐘,有助於心臟保養!



低溫誘發心臟病? 中醫傳授護心關鍵3穴位與食療保健

▲3穴道改善胸悶、心悸。(圖/常春月刊提供)


2. 中藥調理


中藥強調補氣活血、強心護心,可根據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方。


▸補氣養心:黃耆、人參、黨參,可增強心臟耐力。


▸活血化瘀:丹參、川芎、赤芍,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栓風險。


▸寧心安神:酸棗仁、遠志、茯神,可改善心悸、失眠。


服用中藥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以確保安全!


3. 食療護心


「藥食同源」,適當飲食調養,可減少心血管負擔。護心食材推薦如下:


▸全穀類:燕麥、糙米,富含膳食纖維,幫助降低膽固醇。


▸深色蔬果:番茄、紅甜椒、莓果類,富含抗氧化物,有助於血管健康。


▸堅果種子類:核桃、杏仁、亞麻籽,含有Omega-3,有助於抗發炎。


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飲食,以降低心臟負擔!


護心4大建議 讓你的心臟變得更強健


▸規律運動: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促進血液循環。


▸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建議每天睡足7至8小時。


▸控制壓力:過度緊張、焦慮會影響心率,建議練習深呼吸、冥想。


▸做好保暖:天冷時注意添衣,特別是早晨、夜間出門時,避免血管劇烈收縮。


莊博甯說明,心臟病是一種可預防、可調養的疾病,透過中醫針灸、中藥調理、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冬季氣溫驟降,更要特別留意心臟保養,與合格中醫師討論適合的調理方式,讓心臟更健康,遠離疾病威脅!(文章授權/常春月刊)


文字編輯:翁靖祐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急凍降溫小心腦中風找上你! 簡單1動作評估中風危機
▸阿嬤拉個鐵門竟骨折! 「骨鬆332」自我檢測趨吉避凶


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