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代具語言、學習動機 成東南亞系主力

東南亞科系興起4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許秩維台北31日電)台灣大專東南亞相關科系學生,在7年間增加1倍,具備語言能力和學習動機的「新二代」,是東南亞系主力,也是未來台灣跨國人才的生力軍。

林嘉玲的母親來自越南,跟很多2000年左右來到台灣的新住民一樣,往往忙著學中文、適應台灣生活,鮮少有機會顧及將「媽媽的話」教給下一代。

從小具備「新二代」的身分,也成為林嘉玲選擇大學系所和職涯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未能跟母親學習越南語覺得很可惜,因此她在大二時從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轉系,改讀政大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今年8月轉型為東南亞語文學系),從發音開始學越南語。

林嘉玲提到,班上約1/3學生具新二代身分,也有人因爸媽在越南工作,小時候曾在東南亞住過一陣子,看到同學們的語言能力,也刺激她更用心學習;幸好政大的越南語課程相當充實,一開始學發音時,還有用一點中文來解釋,之後初、中、高級越語課程,都是全越語教學,讓學生潛移默化,習慣用東南亞語言溝通和學習。

同班同學1/3是新二代 從頭學「母語」不算難

林嘉玲謙虛地說,好在越南語還算好學,很多發音跟中文類似,每天至少花1小時學,就能跟上進度,政大老師也很關心學生狀況,鼓勵發表和回答問題。

大學四年級開始學到高級越語,政大老師考量學生生涯發展,還教導許多物流、經濟等觀念和語言詞彙,林嘉玲曾拿教材給越南語母語者看,連對方也覺得很難,但這些都是職場發展繞不開的關卡,和單純到東南亞觀光所需的語言深度不可相提並論。

除了課堂學習,林嘉玲曾參與NGO(非政府組織),也會到國小幫忙帶活動,她很羨慕現在的學生,國小時就有機會學新住民語,因為越小開始學,越能從文化激起興趣,而不是單純學語言。

舉例來說,中小學教導越南語,常會介紹到北越粽的外型是方的,南越粽則是圓筒形,會使用椰子、綠豆、芋頭等配料,而且是過年時吃,而非端午節,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這是因為越南粽源起古代「雄王」為選拔繼承者,要兒子們各準備一道菜,相較於山珍海味,最年幼的王子端出代表天圓地方的方形粽和圓筒粽,用簡單但凝聚庶民精神的料理,博得雄王的欣賞。

大學的學習和職場經驗,讓林嘉玲立定志向,期盼未來投身NGO工作,讓更多民眾瞭解東南亞文化。

台灣對東南亞認識不夠須破除刻板印象

政治大學東南亞語文系主任招靜琪表示,早年台商需要有東南亞語言能力的人才,因此政大先從東南亞學程起步,幾年下來發現東南亞人才方面的需求增加,因此原本的東南亞學程自113學年(今年8月)轉型為學系。

招靜琪提到,很多台灣人還停留在東南亞都是勞工階級或外傭的刻板印象,未著重關注東南亞的經濟實力、社會文化,而要深入認識一個民族或國家不可或缺的就是藝術、文學,因此政大將藝術文化也納入課程,在語言學習的核心基礎上,除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課程,更特別著墨在藝術文化領域上。

和國內其他東南亞學系或學程相較,招靜琪表示,政大相當重視語言能力,會要求學生學習兩種東南亞語言,其中一種是主修;另外,由於學程師資多為外籍教師,教學時會借助英文作為媒介,學生除了學到兩種東南亞語言外,還能同時維持英文能力。

除了語言能力外,招靜琪提到,政大校內學系多元,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等學系,她也鼓勵學生在學習基礎的東南亞語言和社會文化後,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或未來想發展的領域去雙主修或輔系,讓自己多增加一項專業能力。

現在外界對語言科系存有一些疑慮,有的會擔心念了沒前途,招靜琪認為,東南亞語言人才需求非常大,由於語言能力到了職場才培養可能會來不及,很多台商都希望台灣學生可以先具備語言能力,到東南亞工作時就能馬上上手,因此經常有企業來聯繫,希望政大推薦學生去實習。

除了台商在東南亞打天下需要人才外,招靜琪指出,國內在印、越、泰等國的學術研究或經貿涉外也都需要專才,還有中等學校的東南亞與相關師資、社會文化工作者等人才需求都很多;政大也會慢慢調整課程設計,希望培養出的學生畢業後能成為即戰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