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風場提前完工風場 每年產11億度綠電

中能風場提前完工風場 每年產11億度綠電
中能風場商轉後,預估每年可發電逾11億度,減碳潛力約55萬噸。(圖/CIP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裝置容量達300 MW的中能離岸風電場日前全數完成安裝,是台灣目前國產化比例最高的風場、第一個提前完工的風場。中能風場發起人為中鋼公司,中能發電公司董事長暨中鋼代理董事長王錫欽今(4)日直言,中鋼未來不會缺席離岸風電,但比起擔任風場開發商,更可能會朝向入股風場形式。

中能離岸風場是案場發起人為中鋼,並與國際上具有離岸風電實務經驗的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開發,2018年中能風場獲配300MW,須於2024年底前完成併聯商轉;換言之,中能風場提前3個月就達標,為國內截至目前為止第一個達到這項紀錄的離岸風場。

中鋼與CIP今日舉辦完工感恩典禮,王錫欽致詞時感謝合作夥伴、銀行團及政府在這2200多天的幫助,讓中能風場可以順利完工,強調中能風場商轉後,預估每年可發電逾11億度,減碳潛力約55萬噸,有助中鋼綠能轉型。

王錫欽受訪表示,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有「天時地利政通人和」四大優勢,即便中間遇到疫情的挑戰,「千金難買少年貧,就是在貧困的過程之中,反而能夠淬煉出真實的能力。」

回顧過去,中鋼除了在中能風場擔任開發商,也透過興達海基打造本土水下基礎供應鏈,致力於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可說並未缺席台灣推動離岸風電初期發展。但自從第二階段潛力場址的中能風場後,中鋼就未擔任起開發商,再加上,興達海基迄今為止也未投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國產化供應鏈,較難看出中鋼在未來台灣離岸風電的角色。

對此,王錫欽受訪表示,中鋼是排碳大戶,預計2035年需要20億度的綠電才能達到碳中和,因此中鋼會繼續參與離岸風電,「但參與方式會有所調整。」他解釋,中鋼主導中能風場,但還好有CIP協助,「如果我們獨立主導,我跟大家坦白地報告,完全沒有能力。」

經過這次經驗,中鋼清楚了解風場風險管理非常嚴苛,連問題在哪裡都不知道,所以未來就會朝向以入股方式來參與風場開發,進而取得相對應綠電,而非自己跳下去主導。

至於興達海基未來所扮演角色,王錫欽坦言,興達海基是自己在中鋼43年壓力最大的業務,表示一開始國內零組件體質不好導致生產成本墊高,但經過一定時間,現在也建立百分之百在地化技術能力及產能。

接下來,興達海基必須要降低成本,其中關鍵就是政府給予有彈性的國產化,例如水下基礎部分零組件讓興達海基也能進口,而非一昧交由國內供應商生產,認為國產化未來須「汰弱留強」策略,哪些可發揮台灣優勢繼續扶持他們,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就要開始退場。



相關新聞


遭疑離岸風電9千億打水漂!經濟部:專家審定費率 無關國產化


中鋼董事長人選出爐 中鋼執行副總黃建智接任


建立集團自主供應鏈!中鋼成功推動滑門砂材料國產化提升競爭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