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易損害心、腎!症狀與慢性病相似 注意3情況分辨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高血壓、糖尿病等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若控制不佳,可能引發胸悶、心律不整、心衰竭等心血管問題,或出現水腫、蛋白尿等腎病症狀。不過,這些病徵其實與少見疾病「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AL Amyloidosis)」高度相似,若誤認為是慢性病病程發展、未能及時接受正確治療,可能因此喪命。
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指出,一旦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影響到心臟,患者半年內就可能死亡,存活期甚至比許多癌症還短,因此「搶時間治療」非常關鍵。目前已有國際指引推薦的「四合一療法」,能幫助控制疾病進展、延緩器官損傷,對提升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常影響心、腎 症狀易與慢性病混淆
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是一種相當少見的疾病,裴松南醫師說明,此病源於產生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出現病變,分泌過多異常的輕鏈蛋白,這些蛋白質異常摺疊後形成無法溶解的纖維,隨血液循環沉積在心臟、腎臟、肝臟、肺臟等器官,導致器官功能衰竭。
最常受影響的是心臟、腎臟,裴松南醫師提到,若沉積於腎臟,會造成蛋白尿與白蛋白流失,導致嚴重水腫並進一步損害腎臟功能;若沉積在心臟,則可能引起心臟衰竭,這是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最主要的死因。
3警訊辨識關鍵 避免延誤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診斷
由於此疾病少見、症狀又容易與慢性病混淆,許多患者常輾轉就醫於3至5位醫師才獲診斷。以心衰竭來說,一般主要原因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而腎臟方面,蛋白尿的問題常見是糖尿病所致。裴松南醫師提醒,若有以下3種情況,應提高對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的懷疑指數:
- 沒有高血壓或冠心病等病史,卻被診斷為心衰竭。
- 沒有糖尿病,卻出現蛋白尿或腎功能惡化。
- 慢性病控制不佳、治療無明顯改善或反覆惡化。
例如40多歲的楊小姐,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卻突然出現嚴重蛋白尿。至腎臟科檢查找不到原因,最後透過腎臟切片才確診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後病況獲得穩定控制。
但並非每位患者都如此幸運。裴松南醫師也提到曾有一名患者因鼻子變硬、舌頭肥大影響吞嚥,在耳鼻喉科治療一年仍查不出病因,最後做舌頭切片才確診。雖治療後短暫改善,但確診時已錯過治療黃金期,病情很快惡化離世。
第一線採「四合一療法」 把握黃金期穩定病情
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與治療。目前可透過抽血、驗尿進行初步篩檢,並進一步以骨髓、皮下脂肪或器官切片確認診斷。一旦確診,國際治療指引明確建議應第一線採用「四合一療法」。
裴松南醫師解釋,所謂「四合一療法」是單株抗體、蛋白酶抑制劑、化療與類固醇的治療組合,目標為清除產生異常輕鏈蛋白的病變漿細胞。單株抗體可精準鎖定漿細胞表面CD38抗原,引發細胞凋亡;蛋白酶體抑制劑則讓細胞失去處理老化蛋白的功能,使病變細胞無法代謝而死亡。這些藥物透過多重機轉聯手控制病灶,有助穩定病情、延緩器官惡化。
健保給付有限 呼籲納入重大傷病資源
雖然療效已獲國際肯定,但目前台灣健保給付尚不完善。裴醫師指出,目前國內外唯一核准的單株抗體藥物仍未納入健保第一線用藥,患者須自費使用;若疾病復發,也缺乏健保給付的第二線治療選擇。
此外,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目前未被列為重大傷病或罕見疾病,使患者在診斷、治療資源上的取得更加困難。「這是個奪命速度可能比癌症快的疾病,卻沒有相應的資源支持,實在令人遺憾。」裴松南醫師呼籲,若能依照國際指引於第一線即使用適當治療,將有機會為患者爭取更佳預後與生活品質,期盼未來健保政策能更加貼近臨床實需,完善給付制度,協助病友把握治療時機、減少器官損害與生命危險。
【延伸閱讀】
糖尿病出現蛋白尿當心是腎病變! 中西醫合併治療遠離「沉默殺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0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