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也會中風?延誤治療恐失聰 醫:腦中風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47歲周小姐右耳突然聽不清楚,初期被誤診為耳壓異常,輾轉多家診所接受注射、針灸等治療皆無改善,一度被告知恐無法治癒。因同事介紹,周小姐前往臺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接受廖文輝主任治療,確診為耳中風後住院。經專業診治與鼓勵,聽力逐步改善,最終完全恢復,甚至優於發病前的狀況。
突然耳悶耳鳴恐是「耳中風」 壓力與作息是高風險因子
清晨起床,突然一側耳朵聽不見、悶塞感、耳鳴、聲音失真,很多人以為只是耳屎堵塞或感冒,其實可能是「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這是一種急性耳疾,錯過黃金治療72小時,恐永久失聰。
廖文輝醫師指出,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異常、季節交替有關。突發性耳聾常見於40至60歲族群,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常與長期壓力、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有關。臨床定義為在三天內,連續三個頻率的聽力下降超過30分貝,九成為單側發作。研究顯示,耳中風患者未來五年內罹患腦中風風險高於常人。
八大治療策略 提升治癒率
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整合八大治療策略,有效提高突發性耳聾治癒率:
一、靜脈類固醇注射:抑制內耳發炎,減少口服副作用。
二、中耳腔注射:針對重度患者,提升藥效。
三、個人化治療建議:包括減重、調整作息與睡眠。
四、AI分析聽力圖:預測預後、動態調整治療。
五、聽力量值APP:輔助居家早期篩檢與追蹤。
六、遠紅外線照射:促進耳蝸循環與代謝。
七、聽能復健操:放鬆呼吸技巧,改善頭頸部循環。
八、衛教手冊:提供案例與衛教知識,提升患者理解力。
搶救黃金期 72小時內治療最關鍵
臨床統計指出,72小時內接受治療,有七成病患能恢復部分或全部聽力,自然恢復率約32%至65%。超過14天未治療,效果明顯降低。出現單側耳聽力下降、耳鳴、耳悶、聲音失真或頭暈、頭痛,務必立即就醫。
廖文輝醫師強調,突發性耳聾並非無解,唯有儘早就醫、精準診治、持續追蹤,才能挽救聽力。
【延伸閱讀】
降噪耳機能保護耳朵?醫曝仍有聽損風險 耳機使用別超過「這時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9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