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血管外科實力再升級!國際接軌與創新突破並行 挽救更多生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宗憲報導】台灣在血管外科領域發展迅速,透過學術交流與臨床研究,吸取全球經驗,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並持續創新,為患者提供更多精準且有效的治療選擇。針對國人常見慢性疾病,也強化早期篩檢與深入社區進行健康知識教育,為「健康台灣」願景奠定堅實基礎。
血管外科治療走向微創 造福更多患者
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蔡宜廷表示,早期的血管外科治療以傳統手術為主,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趨勢已經逐漸轉向類似放射導引介入的「血管腔內治療」。舉例來說,以往針對下肢動脈阻塞或胸腹腔主動脈的問題,通常是藉由開刀繞道、修補的方式來處理,而現在有一大部份病人可使用氣球擴張、血管支架等微創技術進行治療。
台灣醫療邁向國際 語言能力、跨國經驗交流助進步
在國際接軌方面,蔡宜廷理事長指出,雖然歐美國家的醫療技術仍處於領先地位,但台灣在醫療領域也擁有多項不容小覷的優勢。首先,台灣的醫療人員普遍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透過流暢的溝通,可以直接與各國醫師交流分享醫療經驗,迅速掌握並應用醫療技術。此外,台灣醫師也積極參加國際年會,汲取最新的治療趨勢與技術,並將這些寶貴的醫療資訊帶回國內與同業分享,進一步推動台灣在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
蔡宜廷理事長分享,台灣的血管外科學會(TSVS)是亞洲血管外科會員,除固定參加年會外,還與多個國家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合作;同時,學會也與亞洲和歐美國家保持緊密聯繫,共同促進血管外科領域的發展與創新。
血管外科未來藍圖:從主動脈到靜脈,個別化治療新進展
關於未來的發展,蔡宜廷理事長說道,台灣血管外科在周邊動脈治療方面已有很大的進展,尤其在主動脈治療技術上不斷突破。然而,針對靜脈疾病的治療,過去醫界的關注相對不足,但隨著對這些疾病的認識提高,相關治療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關注。
除此之外,蔡宜廷理事長也提到,隨著影像學技術和微創手術的進步,未來血管外科將更加注重患者的個別需求,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達到更精準有效與安全的治療效果。
五大專科醫師荒 技術養成與資源分配雙重挑戰
面對當前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醫師「五大皆空」的情況,蔡宜廷理事長指出,過去醫科畢業生多會選擇內科或外科,因為這些科別挑戰性較大,所以被視為一種榮耀。如今因醫療保險制度的改變,使醫療行為的給付趨於平均,導致這些專科與其他科別的待遇差距縮小,吸引力因此減少。此外,時代價值觀的變化也是造成重症醫師短缺的因素之一。當前很多年輕醫生較偏好穩定的工作,因此選擇非重症科別的比例增加,他建議從現實角度出發,提供更人性的工作環境和合理的薪酬,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這些重症專科。
在技術傳承方面,蔡宜廷理事長說,目前專科醫生的技術養成,主要約60%-70%是在醫學中心完成,其餘才是透過工作經驗精進累積。而偏鄉地區的特殊環境,如生活不便、待遇較低、醫療服務量能有限等問題,都使醫師無法持續精進。此外,醫學中心的醫師主要處理複雜或罕見病例,而偏鄉的醫師則偏向社區型態疾病的診治,使得兩者的角色定位與訓練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因此如何縮小城鄉醫療資源落差,也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課題。
實現健康臺灣願景 需全民參與共創健康未來
談及「健康臺灣」的願景,蔡宜廷理事長強調,健康是無價的,要達成此一目標,在財政上需有充足的支持。在血管外科領域方面,國人常見的疾病包括因糖尿病、高血壓等引發的腎臟病及血管阻塞。為了有效控制這些疾病,他建議應藉由加強定期檢查,提早發現並介入治療;且鼓勵醫師進入社區,透過衛教活動,增加民眾的健康意識與知識。經由政府、醫療體系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才有助提升國人的健康水準,落實健康臺灣的理念。
【延伸閱讀】
【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致力四大發展方向 努力提升醫療品質、傳承經驗!
血管嚴重鈣化治療風險高! 「最新治療」用震的疏通血管,減少損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2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林宗憲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