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小孩會帶來快樂嗎?研究:孩子帶來幸福或壓力,取決於「這1點」

為人父母後要承擔的責任變多,孩子可能會讓我們變老,但不是成熟。波茲坦健康與醫學大學人格心理學教授伊娃.艾瑟曼、自由記者瑪蒂娜.帕爾於《從酒吧到嬰兒床,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成人?》一書中,將科學數據、心理學專業與真實生活情境結合,並依成長時序呈現人類性格從嬰兒到成人乃至老年的轉變,探討人們的心理狀態會如何變化。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會讓父母變成熟嗎?

孩子可能會對我們產生許多影響,不過平均而言,並不會使我們變得更有紀律、更隨和或更穩定。換句話說,孩子可能會讓我們變老,但不是成熟!並不是只有我們的研究得出這項結果,其他的調查也指出,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後幾年,我們的性格幾乎沒有變化。

怎麼會這樣呢?通常,我們會將人格心理學中的「成熟」展現在職場上。我們會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盡責,我們準時、可靠、有紀律又勤奮。然而,對新手爸媽來說,工作暫時退居次位,這種現象會一直持續,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她們通常會請比較長的育嬰假,並在職涯上做出妥協。

因此,這明顯不利於盡責性。另一方面,對於生小孩後仍從事全職工作的父母來說,幾乎不可避免地必須降低盡責程度,因為肩上要承擔的工作變多了,就很難在各方面都百分之百付出。因此,洗好的衣服會被擱在一旁、吸塵清潔工作被拖延、不太緊迫的事就授權給別人處理。

我們所預期的成熟效應並未發生,也可能是因為身為父母的我們很少收到直接的回饋。家裡一片混亂、寶寶在哭鬧、另一半在抱怨,這都常常讓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或應該做些什麼來改善情況。明確地被指正。這些都明顯有利於修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會讓我們快樂嗎?

啊,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讓生活變得完滿,讓作為母親的女性感到滿足,讓身為一家之主的男性感到自豪。不論這個可愛的小傢伙讓人多麼費力,只要他對你微笑,睡眠不足的夜晚、經濟上的憂慮和被擱置的愛情生活,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了。父母就這樣成了更棒的人:慈愛又有條理,總是很明理,完全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多虧了他們的孩子!

如果定點理論有效,我們就無法假設,孩子會讓我們的幸福程度持續躍升至如此不可思議的高度。根據該理論,幸福程度雖然會受到正向和負向事件的影響而變得更好或更糟,但長期下來,會再次回到我們自己的幸福預定值。因此,孩子頂多只會讓我們短暫地比以前還要幸福。

為了回應以下問題,我調查並分析了這項假設: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後5年,父母的生活滿意度與情緒感受會如何變化?結果顯示,早在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五年,生活滿意度和日常的幸福感就已提升。新手爸媽在第一年裡,因為孩子而明顯比以前更滿足也更幸福。然而,這個效果在接下來的幾年便消失了,因此在孩子出生的5年後,他們的滿足和幸福程度幾乎又回到與成為父母前一樣。定點理論是大贏家!

此外,在第一年裡,新手爸媽通常會比以前更少生氣。也許在被拉回現實前,他們還沉浸在成為父母的欣喜之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憤怒的感受會顯著增加。平均來說,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裡,父母會比5年前還要更常生氣。

總結來說,研究結果清楚表明,生小孩並不保證會帶來一段持續的幸福生活。孩子讓我們感到滿足,但也會引起壓力,進而耗損與伴侶的關係。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我還發現,孩子出生後,新手媽媽對與另一半的關係感到更不滿意,覺得自己與伴侶不如以往親密。不只是爭吵和溝通問題,性生活的難處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個月內也會增加。

這個發現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父母在孩子出生後,不只對生活的滿意度會退回預定值,對於和伴侶的關係甚至變得比以往更不滿意。

原因很容易理解。身為父母,與哭鬧的嬰兒、上頭有不詳汙漬的T恤和小傢伙鼓鼓的尿布相處的日常,一點也不性感,反而是一場睡不飽且伴隨許多壓力的挑戰。一對熱戀的情侶變成疲憊不堪的父母,既沒時間享受浪漫的夜晚,也沒精力投入持久的愛情之夜,取而代之的是,因不同教育觀點而展開的爭吵。

因此,「孩子能挽救一段關係」這個牢不可破的迷思,顯然是個致命的錯誤。如果伴侶關係在這之前就岌岌可危,孩子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孩子不會讓關係變得完美,而是會—完全相反地——帶來嚴峻的考驗。



幸福的媽媽,冷靜的爸爸?

我們的分析還揭示了其他現象,那就是媽媽的幸福程度變化得比爸爸還要強烈。尤其女性在生小孩後的第一年,明顯比之前更滿足也更幸福,而男性在這方面幾乎沒什麼變化。在我的另一項研究裡,這種性別作用的效果甚至更強烈,可以看到媽媽的心理健康狀態在懷孕期間就已經增強,孩子出生後也比以前更好,而爸爸卻什麼都沒有改變!

我們也許可以帶著善意,以生物學的差異來解釋這種情況:和男性相反,女性在懷孕及哺乳期間經歷了巨大的生理變化,包括荷爾蒙的改變。情緒固然會因為不同的神經傳導系統作用而改變,但我們也猜測,這與性別刻板印象所產生的結果也有關係。至今,許多媽媽對於自身的母親角色認同仍然比爸爸強烈,並將其視為幸福與滿足感的重要來源。

剛開始帶孩子可能會很辛苦,所以這段時間有人能依靠就顯得更重要。在我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夥伴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懷孕期間就受到良好支持的女性,之後比較少感受到壓力、不安和憂鬱。同時,生產後所感受到的支持則有所減少。也就是說,生完孩子後的頭幾個月,新手媽媽獲得的支援感覺比以前少。

這聽起來可能令人訝異,因為旁人想幫忙的意願從一開始幾乎就不曾間斷。大家都會來探望,但卻沒有意識到,比起支持,這對媽媽來說更像是壓力。連沒有小孩的人手邊都有很多妙計,而睡眠不足的我們,只能奮力找出可行的節奏。儘管這些妙計的幫助可能很大,但新手媽媽當然還有爸爸經常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他們的新任務。

畢竟,夜裡他們幾乎再也無法好好闔眼,還要不停地輕哄懷裡哭鬧不休的小傢伙,連刷牙、沖澡和吃飯都變成難以完成的事情。因此,尋求幫助的渴望也就特別高,而期望與實際獲得的支持之間的差距也會特別大。這能說明為什麼媽媽們不滿意她們的支持網絡—這個想法也許不太公平,但可以理解。

孩子帶來的是幸福或壓力,不只與環境有關,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性格。我們的研究指出,平均來說,情緒更穩定、更外向也更盡責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及帶小孩的前幾個月,感受上會比前述人格特質表現較低的女性來得好。

情緒穩定的人通常更具有抗壓性,因此這樣的媽媽可能比較不會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對嬰兒的哭鬧、堆積如山的尿布及其味道感到絕望。盡責的媽媽能透過有遠見的計畫和靈活的安排,來緩解育兒初期的壓力。最後,外向的媽媽可能更樂於與他人交流分享。

一般來說,外向者不只擁有更緊密的社交網絡,讓她們在有需要時能隨手取得嬰兒監視器和創傷藥膏,或助眠滴劑,當她們需要幫助時,也會更清楚直接地向伴侶、家人或熟人求助。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