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與比夏博物館及世界南島團隊合作 深化臺灣與太平洋文化夥伴關係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執行文化部今年度「風潮計畫」,以「島是船・海是路:2024太平洋藝術節世界南島展演交流計畫」為題,在太平洋藝術節(FestPAC)期間獲得豐碩交流成果。6月7日由引薦人國立歷史博物館王長華館長、史前館田詩涵主任與館員前往夏威夷比夏博物館拜會Dee Jay Mailer館長、IT部門主管Robert Su、文化顧問Marques Marzan等人,除了感謝比夏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同意借展典藏品予史前館作為常設展使用,同時雙方針對太平洋考古與南島文化研究、雙邊國際策展、館藏文物詮釋資料整備等項目進行洽談,體現合作備忘錄之精神。

成立於1889年的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典藏品數量超過十萬餘件,是太平洋文化史及自然史最重要的博物館,史前館在2019年與比夏博物館簽訂合作備忘錄,疫情期間雖受影響無法展開實體交流,但雙方仍以線上方式保持聯繫,先後在2021年向比夏博物館借展戰神(Kū / Kūka’ilimoku)雕像投入南島常設展廳策展規劃,並在2023年邀請Marques Marzan文化顧問來臺參與史前館重新開館系列活動。

隨史前館團隊參加本次太平洋藝術節,促成與比夏博物館建立合作關係的前館長、同時也是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表示,南島廳是自己任內與同仁共同策劃的成果,透過生活化、議題式的展覽內容,期望觀眾吸收南島文化訊息的同時,也能獲得與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思,例如戰神雕像的展示可以傳遞夏威夷人的傳統信仰、與外界政經力量的磨合、當代文化復振運動等不同題材,以此促進臺灣與世界南島文化的互動,讓史前館在當代社會可以成為同時兼具探索知識、學習思考和溝通的倡議平臺。

本次太平洋藝術節,史前館以南島文化為途徑,彰顯臺灣積極參與太平洋文化事務的態度,除了由館方研究人員進行田野資料搜集、邀請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所師生進行訪談,並在6月5日、6月6日由夏威夷大學榮譽教授Ricardo D. Trimillos及音樂系官元瑜教授引薦,分別在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及夏大音樂系辦理交流活動,館方邀請的臺灣藝文團隊包含:傳統拍刺紋身師Cudjuy Patrijes(宋海華)、拼板舟造船師 Sya man misrako(張世凱)、陶珠工藝師Kedrekedr Maljaljaves(林秀慧)與阿米斯音樂節主辦方米大創意團隊等,也於6月10日在比夏博物館進行藝文交流活動。活動依據「韌性」、「創造力」、「療癒」等議題,邀請前述所提之夏威夷大學、比夏博物館等研究人員,以及密克羅尼西亞航海協會主席Sesarior Sewralur、太平洋島國博物館協會(ICOM-PIMA)Tarisi Vunidilo秘書長、玻里尼西亞拍刺大師Sulu'ape Keone Nunes、庫克群島傳統航海員Antony Vavia、Liam Koka'ua等人參與,藉由當代音樂創作、傳統工藝現代性、拍刺符號與文化認同、造船與航海行動等議題進行經驗分享,以具體行動拉近臺灣與太平洋的距離,累積館方世界南島研究與展示能量,進一步以藝文產業、文化及科技運用、展示與影視文本等面向深化後續合作夥伴關係。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