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男性雄風與健康!睪固酮低下飲食補充這樣吃 欣然面對更年期重拾活力
睪固酮低下造成的男性更年期對於健康是一重要議題,除了適當的睪固酮補充療法,生活型態調整及相關慢性疾病控制對於睪固酮提升也是不可輕忽的一環,尤其是減肥及相關飲食補充更是有正面助益。
45 歲在科技業上班張先生的,近幾個月明顯感受到體力下降、精神不濟,工作容易疲累且效率下降,也常為小事動怒;且房事明顯變差,性趣缺缺,整體生活鬱鬱寡歡,身材逐漸也走樣變胖。
楊先生在太太陪同下至泌尿外科就診,經過一系列問診及檢驗檢查,診斷出是「睪固酮低下症後群」,也就是俗稱的「男性更年期」,醫師給予適當的睪固酮補充治療。回診時詢問醫師多吃海鮮或雞睪丸是否會有幫忙,因為對於飲食有所誤解,醫師建議病人至營養科門診接受飲食衛教,並加強運動。幾個月後,病人睪固酮數值逐漸回到標準值以上,更重要的是相關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
睪固酮低下盛行率達 5 至 20% 問卷檢測可做初步判斷
近幾年男性健康議題逐漸被認識也被重視,根據國外及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相關研究,睪固酮低下在男性族群的盛行率約 5 至 20%。
隨著衛教資訊流通,近來許多熟男在遇到睪固酮低下相關症狀後都會有所警覺。透過美國聖路易大學老化男人睪固酮低下問卷(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ing Male, ADAM)進行自我檢測,問卷中若有第 1 題或第 7 題的問題,或剩下 8 個問題中有 3 項以上的狀況,建議至泌尿科抽血做確定診斷。
Q1您是否有性慾(性衝動)降低的現象?Q2您是否覺得比較沒有元氣(活力)?Q3您是否有體力變差或耐力下降的現象?Q4您的身高是否有變矮?Q5您是否覺得生活變得比較沒樂趣?Q6您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Q7您的勃起功能是否較不堅挺?Q8您是否覺得運動能力變差?Q9您是否在晚餐後會打瞌睡?Q10您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
聖路易大學老化男性睪固酮低下問卷(ADAM score)(資料提供:奇美醫學中心)
改善男性更年期:加強運動、減肥減脂、控制三高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指出,睪固酮低下就像是男性健康的核心,它跟許多慢性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群(三高,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鬆、肥胖、睡眠障礙等息息相關,而且這些相關性都是雙向且惡性循環的影響,像群幫派份子集體威脅著健康。
例如過多的脂肪會代謝掉睪固酮、而睪固酮低下又會造成脂肪比例增加,最後便形成難以回頭的惡性循環。國外有研究發現,如果單純利用飲食控制改善病人體重 10% 後,追蹤睪固酮發現有提升的效果,甚至有機會回到標準值以上。因此謝昆霖再三提醒這類病人需要加強運動、減肥減脂、控制三高、睡眠充足,另外攝取適當飲食對睪固酮提升也有所協助。
睪固酮低下跟許多慢性疾病是雙向且惡性循環的影響(資料提供:奇美醫學中心)
泌尿外科結合營養科 睪固酮低下飲食補充法
目前對於睪固酮低下的治療主要仍以藥物為主,包括注射型針劑、凝膠(經皮吸收或鼻黏膜吸收)等,大部分在經過幾個月療程病人便會自覺症狀改善,但臨床上常遇到許多病人所提出的疑問,包括藥物是否需要一輩子使用?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補充或改善?甚至直接詢問食物或營養品是否可以協助?臨床經驗上也發現,約有 5 至 6 成的病人或家屬在治療期間都會主動詢問該如何飲食加強或挑選營養品補充。
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朱恩琪指出,常見國人常以形補形的食療觀念,但其實不是樣樣都行。像雞睪丸或許是許多想要增加睪固酮濃度的病人的選擇,但是每 100 克的雞睪丸所含的膽固醇相當高(578 毫克),大部分是蛋白質及脂肪所組成,有助於增加睪固酮濃度的鋅、精胺酸等皆不多,心理安慰層面較大,甚至過量攝取造成血脂肪增加,反而不利於睪固酮提升。
朱恩琪建議,對於非嚴重男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病人,改善生活方式,例如避免睡眠不足、適當的體育鍛煉、減少肥胖病人的體重以及控制與肥胖有關的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比考慮使用補充劑和中藥來提高睪固酮濃度更為重要。
若採取這薛方法後睪固酮濃度和相關指標(黃體化激素、濾泡刺激素)還是沒有恢復正常,可以補充鋅、精胺酸,維生素 D 缺乏症者可補充維生素 D,這些營養素由食物補充,有助於睪固酮濃度上升,也可搭配藥物治療提高睪固酮濃度。朱恩琪再次強調,對於嚴重男性性腺功能減退症仍須遵醫囑使用藥物製劑治療。
營養素常見食物鋅牡蠣、豬前腳、胚芽米、去殼南瓜子維生素D褐色蘑菇、鰻魚、紅鮭、蛋黃精胺酸西/南瓜子、干貝乾、小魚乾、花生、小卷EPA及DHA鯖魚、秋刀魚、鮭魚腹肉、海鱺魚片、柳葉魚
睪固酮低下飲食建議(資料提供:奇美醫學中心)
文/賴以玲、圖/孫沛群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朱恩琪
延伸閱讀:
男性更年期容易情緒低落,可能誤認憂鬱症!一張量表看懂10大可能症狀
總是疲憊還性趣缺缺 更年期「睪固酮低下」的你應該怎麼辦?
- 記者:賴以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