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點就飽以為小鳥胃…台南女胸痛就醫 驚見「胃跑到胸腔」扭轉變形

吃一點就飽以為小鳥胃…台南女胸痛就醫 驚見「胃跑到胸腔」扭轉變形
台南1名53歲的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進一步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圖/奇美醫院提供)

[周刊王CTWANT] 台南1名53歲的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為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急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在心臟後方造成壓迫,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

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會診後,經過團隊檢視、溝通及充分的術前準備,替患者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林女術後恢復良好,進食狀況穩定,幾日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門診追蹤。

陳照坤指出,橫膈膜裂孔疝氣,也稱為食道裂孔疝氣,是指腹腔內器官經由橫膈膜上原本經由食道經過的通道跑到胸腔內,其危險因子多半為因年紀大造成裂孔附近肌肉老化鬆弛、長時間腹壓過大或是外傷外力引起。橫膈膜裂孔疝氣按照程度可分為4種類型,其症狀和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

醫師說明,橫膈膜裂孔疝氣第一型為滑動型疝氣,病人占比約90%,原本在腹腔的賁門滑動到胸腔,大部分病人並無症狀,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第二型為食道旁疝氣,賁門仍在腹腔,但是胃的一部分進入胸腔;第三型為混合性,即第一和第二型的混合型態,通常較為嚴重;第四型疝氣除了胃之外,還合併有其他腹腔內器官一起進入胸腔,如大腸、小腸、脾臟等,病人症狀最為明顯,可能因為壓迫心臟或肺臟產生胸痛、胸悶或是呼吸不順等,嚴重時需要立即緊急手術。


吃一點就飽以為小鳥胃…台南女胸痛就醫 驚見「胃跑到胸腔」扭轉變形
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圖/奇美醫院提供)

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首先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除了直接評估疝氣的狀況外,也可以診斷病人是否由胃食道逆流或是巴瑞特氏食道症 (Barrett’s esophagus),甚至切片診斷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癌症等;接著是上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口服顯影劑經由X光攝影檢查,可以看出食道和胃的相對位置;最後是電腦斷層檢查,能清楚知道整個胸腔及上腹腔的解剖構造,以及排除食道及胃外面的其他可能原因。

醫師進一步解釋,治療上來講,因為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症狀大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所以都是以控制或治療逆流性食道炎。初步建議是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減重、避免吃太飽、睡前2至3小時不要進食以及平躺時上半身墊高等等。第二步採取藥物治療,服用制酸劑、黏膜保護劑、H2 阻斷劑、質子幫浦抑制劑或是促進腸胃蠕動劑等。情況嚴重時,則建議手術治療。

陳照坤說,手術治療係將跑至胸腔的器官復位、橫膈膜裂孔進行修補以及考慮抗逆流手術,目前以微創腹腔鏡手術的方式進行,可減輕病人術後疼痛,降低對於呼吸的影響,並促進病人的恢復。

醫師提醒,整體來講,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病人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或是有胸悶、胸痛、心臟不舒服的情形,應列入鑑別診斷,並視醫師診斷類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