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之趣/李遠芳

客語之趣/李遠芳

李遠芳

客語實在有趣。作為在廣東土生土長的客家人,我把我發現的客家話的有趣之處分享給你聽——

動物是分性別的。雌的叫“嫲”,雄的叫“公”或“牯”。比如母豬叫“豬嫲”,公牛叫“牛牯”,雄鴨叫“鴨公”。這不足為奇。

人是分性別的。很多人的名字會被加個性別尾碼,有些是長輩取的小名,有些是同輩間互相戲謔。比如女的被喚作“群妹”“芳嫲”,男的被喚作“明牯”“輝哥”。這也不足為奇。

奇的是,那沒有生命的東西,也常被賦予了性別。

有一回,我在親戚家做客。女主人做飯,讓孩子打下手,一會喊:“拿薑嫲來!”一會喊:“拿刀嫲來!”有位講其他方言的客人困惑地問:“薑和刀怎麼就是母的呢?”女主人端起砂鍋應道:“也有公的,你看,我手上的就是‘罌哥’!”眾人大笑。

還有一回,我在中醫科坐診,一位病人說:“上次我吃的中藥方子裏有‘顯公’,感覺效果不錯。”我愣了一會才反應過來,他說的是“蜸公”,也就是蚯蚓,中醫裏叫地龍,可通絡,正對得上他中風的病情。

記得童年時,我和姐姐頭上長了蝨子,被母親不由分說拉到榕樹下理髮。面對我的反抗,母親態度強硬:“你們的頭髮又長又多,剪短了,‘虱嫲’才無處可藏。”

碗和筷子是夫妻,碗叫“碗公”,筷子叫“筷嫲”;有惠東客家人把筷子叫“箸嫲”,終究和“碗公”相配。兩口子同心協力,才能讓人吃上飯嘛。

拳頭和巴掌是夫妻。拳頭叫“拳牯”,巴掌叫“巴掌嫲”。手背為陽,理應是丈夫;手心為陰,理應是妻子。

臉上所謂的五官,在客家話裏湊成了兩對:耳公、鼻公、嘴嫲、舌嫲。至於誰和誰是一對,這倒難說。唯眼睛落了單,巴巴地看著。

蝦不管雌雄都叫“蝦公”。蛤蟆的發音和“蝦嫲”相同,或許只是巧合,可總讓人有“蝦公”和“蝦嫲”是夫妻的錯覺。

還有一些母子關係的,同類物品,大的是媽媽,小的是孩子。瓢勺叫“勺嫲”,湯勺叫“勺仔”。斗笠叫“笠嫲”,普通帽子叫“帽仔”。粗繩叫“索嫲”,細繩叫“索仔”。菜刀叫“刀嫲”,小刀叫“刀仔”。

大的可以是母親,自然也可以是父親。拇指叫“手指公”,最大的腳趾叫“腳趾公”。洗澡時身上搓下來的泥條,是男的,稱為“墁牯”。冬天一到,寒風吹開的皮膚裂痕,也是男的,稱為“皸(音堅)公”。

不但男女有別,還長幼有序。“婆”比“嫲”要老,“牯”比“公”年輕,“哥”就更小了。

棉襖名為“襖婆”,老鷹名為“鷂婆”,蝙蝠名為“蝠(音辟)婆”,中國鬥魚名為“膨皮婆”,皆是老太太。

沙粒名為“沙公”,雷名為“雷公”,螞蟻名為“蟻公”,屎殼郎名為“噴屎公”,皆是老伯伯。

石頭名為“石牯”,棍子名為“棍牯”,蟲子名為“蟲牯”,皆是小夥子。

酒糟名為“糟嫲”,鯉魚名為“鯉嫲”,水蛭名為“湖蜞嫲”,皆是婦女。

“猴哥”“鷯哥”,別的方言也有說的。塘鯴名為“滑哥”,蛇名為“蛇哥”,青蛙名為“蛙(音拐)哥”,皆是男青年。

……

客語就是這般獨特,物體被賦予了或陰或陽的屬性,相映成趣。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