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吃飯「1舉動」害她多重臟器衰竭住進ICU 醫生揭原因:恐致命

[周刊王CTWANT] 大陸一名44歲的李姓女子2年前因家庭變故,患上了「神經性厭食」,身高158公分的她體重僅剩32公斤,相當於8歲兒童體重。家人心疼其骨瘦如柴,在醫生建議下插胃管,鼻飼營養液後,每日加餵高湯、肉、蛋羹和米糊等「愛心營養餐」,不料李女乏力感明顯加重,出現心悸和呼吸困難,被緊急送往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重症醫學科救治。
綜合陸媒報導,入院就醫時,李女的血鉀指數2.56mmol/L,比正常人低近40%,血磷指數只有0.43mmol/L,肝功能損傷,血小板、白細胞都在減少,並合併肺炎、胸腔、心包、盆腔等都有積液,多臟器衰竭。重症醫學醫護團隊及臨床營養科根據病史、症狀及體徵,明確診斷為「再餵養綜合症」。
在進行抗感染、穩定生命徵、糾正電解質等治療後,重症醫學醫護團隊又在臨床營養科協助下,為李女制定限制性能量攝入、緩慢增加熱卡攝入的營養方案。經過1週的精心救護下,李女症狀好轉,肝功能正常,水腫消退,生命跡象穩定,順利出院。
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黃水文表示,再餵養綜合症是在長期饑餓後提供再餵養(包括經口攝食、腸內或腸外營養)所引起、與代謝異常相關的表現。再餵養綜合症是一種潛在致命疾病,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急遽惡化,甚至致死,如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等,需警惕以下預警信號:
早期:乏力、手腳麻、尿量減。
緊急:呼吸困難、意識模糊、抽搐(立即就醫)。
再餵養綜合征高危人群:
神經性厭食者、精神障礙者、酒精與毒品濫用者、行減肥手術或腸切除術者、經歷饑荒者、腎功能衰竭或血液透析者、重症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等。
針對此類患者,居家餵養牢記3個關鍵步驟:
1、慢慢加量,別著急
剛開始每天按體重補充10-20大卡/公斤(比如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從500至1000大卡開始),逐漸加到25-30大卡/公斤。千萬別突然吃太多米飯、肉蛋。
2、飲食分階段,從軟到硬
初期(虛弱期):喝米湯、稀粥、菜泥等好消化的食物,少糖少鹽少油。
恢復期:慢慢過渡到正常飯菜,但蛋糕、奶茶等甜食要忍住。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