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整合照護計畫獲獎! 創新醫療助病患重拾新生活

【NOW健康 楊芷晴/新竹報導】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的「巴金森整合照護計畫」,以其卓越的創新技術與全面性的病人服務,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此獎項彰顯了該計畫在巴金森疾病診治領域的卓越成就,並再次證明了新竹臺大分院在醫療領域中的領導地位。
巴金森整合照護計畫 結合先進儀器技術和智慧醫療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化疾病,對病人的日常生活及家庭造成深遠影響。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醫師指出,巴金森症的治療與照護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合作和創新技術。為此,神經部推出了「巴金森整合照護計畫」,將最新的醫療技術與智慧醫療相結合,為病人提供全面的疾病管理服務。
陳凱翔醫師表示,這項計畫著重於優化深腦刺激術(DBS),這是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病人藥物波動與異動症症狀的有效手段,優化範圍包含完整術前評估判斷深腦核區的置放位置,並引進先進儀器定位電極刺激位置,以及術後電腦軟體模擬,接軌國際術後調校技術,解決患者的問題。藥物調整則會量身打造最適合該病人的治療方案。
智慧醫療應用方面,病人可透過遠距復健醫療在家中進行復健,並藉由多頻道體表肌電圖、電子手寫版和無線三軸加速規裝置精確記錄顫抖的特性與嚴重度變化。自創電子平台將所有顫抖相關指標與治療成果提供給醫師,並與正在研發的可穿戴設備結合,實現病人症狀的即時監測與健康數據分析,從而精準管理疾病。
陳凱翔醫師指出,他期待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目標是讓病人盡可能重拾該有的社會功能。為此,團隊整合照護除了醫師為病人進行診斷與治療計劃設計,還包括營養師改善病人營養狀況、語言治療師增強患者吞嚥功能、藥師評估病人用藥效果與副作用、物理治療師矯正患者行走不平衡與軀幹歪斜姿勢,心理師和社工師提供病人心理與家庭支持,計畫成功的關鍵在於多學科團隊的緊密合作。
▲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整合照護團隊成員展現專業與團隊合作的精神,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前排左2為神經部陳凱翔副主任,中間為吳志成副院長,醫療團隊致力於推動巴金森整合照護計畫。(圖/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數百病患逾9成症狀明顯改善 重新找回正常生活希望
自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推行該計畫以來,數百名病人受益。臨床數據顯示,超過90%的病人症狀獲得明顯改善,生活品質評估得分平均提升30%以上。整體治療效果綜合提升36%,病人生活品質中的壓力指標下降23%,病人整體滿意度達90%。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計畫的治療成效及病人對服務的高度滿意。
1位受益的巴金森氏症病人表示,由於營養攝取狀況遲遲無法改善,經營養師仔細評估發現,原來他服藥和進食的時間未能適當間隔,導致食物中的蛋白質影響巴金森藥物的效果,病人在藥效打折的狀態下間接影響吞嚥功能,使得病人整體進食狀況不理想。
營養師發現問題後,立即聯繫藥師及語言治療師進行「三師會診」,營養師與藥師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用藥時間與進食時間建議,避免蛋白質對藥物效果的干擾,同時語言治療師加強患者吞嚥訓練。最終,病人營養狀況有所進步,體重也逐漸恢復到理想狀態,也讓他重新找回正常生活的希望。對病人而言,這項創新照護計畫是1次重大的突破,讓他們感受到更為溫暖與全面的醫療支持。
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巴金森整合照護計畫的成功,展現了跨領域合作與智慧醫療的巨大潛力。」余忠仁院長強調:「計畫獲獎,不僅是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肯定,也證明了新竹臺大分院在推動創新醫療技術方面的努力。醫院將繼續推動更先進的技術,為病人提供更高效、更精準的醫療服務。」這一獎項標誌著計畫的高度專業性與社會影響力,未來將持續推動巴金森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教育工作,支持相關研究與發展。
# 首圖來源/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保健食品開封後乾燥劑、棉花該留還是丟? 藥師來解答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