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明明切了,才沒幾年怎麼又長了,1習慣不改,會一直長


大腸息肉明明切了,才沒幾年怎麼又長了,1習慣不改,會一直長

有些病人認為,明明上次發現息肉時已切除,為何這次的檢查又被發現有息肉?由於大腸息肉的發生與遺傳、飲食與排便習慣有密切關係,切除後,還是有可能再出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消化內科醫師陳冠仰陳冠仰指出,同一部位再出現息肉的機率其實並不高,只是其他部位仍然有出現息肉的可能性,曾有研究指出,超過2成的患者在切除息肉後,仍然會發現新的息肉。

息肉不切,癌變風險高

雖然仍有少數的大腸癌病人,並未經過息肉這一關,而是黏膜直接出現病變所致,但有高達90%的大腸癌是由息肉轉過來的,息肉可視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只要能提早在發現息肉時即予以處理,就可防止日後進一步演變為大腸癌的機率。

根據統計,息肉若未切除,5年後有2.4%會演變為癌症,10年後有8%,20年後有24%演變為大腸癌。

預防息肉,從定期檢查開始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與海德堡大學研究團隊曾針對400多位大腸息肉患者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發現,約有1/3的患者後來罹患大腸癌。研究結果顯示,發現大腸息肉後,5年內未再接受大腸鏡追蹤者,或是大腸息肉未切除乾淨者,都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癌。研究發現,5年內未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者,其罹癌的機率是接受定期追蹤者的3倍,而大腸息肉未切除乾淨者,其罹癌的機率則是息肉被切除乾淨者的5倍。

陳冠仰指出,息肉轉化為惡性腫瘤約需5至10年的時間,由於息肉可視為癌前病變的表現,在美國,因醫療環境的限制,建議若檢查中沒有發現息肉,可於10年後再接受檢查。但台灣的就醫環境較為友善,一般建議可縮短於5年即應再次接受檢查,畢竟大腸中有皺摺處,可能有些小息肉不容易被看見,亦或是患者事前排便不乾淨,腸道中殘留的糞便也可能遮住一些小息肉,或是扁平息肉,形成檢查的死角。

若檢查中發現較大的息肉且為絨毛狀腺瘤者,建議切除後的最初2、3年,每年應接受1次檢查,如果2、3年來檢查中都未再發現息肉,則可延長為3年受檢1次的頻率。若息肉小於1公分且是良性的條狀腺瘤者,則可2至3年再接受檢查。如果檢查中並未發現息肉,則可於5至10年再接受檢查。

有家族史者,更應提早受檢

由於息肉與大腸癌都有家族史的傾向,因此,若有家族史者更應提早受檢。一般建議大腸癌的檢查年齡從50歲開始,若有家族史者可能得再提早受檢的年齡。 受檢的年齡以家族中罹病者被診斷出的最年輕年齡,再往前提早10年。舉例來說,若媽媽60歲被檢出大腸癌,哥哥於55歲被檢出罹患大腸癌,建議家人從45歲即可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息肉發生。

陳冠仰強調,提早10年的原因,是考量息肉發展為癌症約需5至10年的時間,臨床上希望患者可提早在發現息肉時即被切除,不要等到發展為癌症時才被發現。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甚鉅,但息肉這個癌前病變,卻可提供一個警兆,只要先行切除,即可杜絕日後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90%大腸癌從息肉轉變而來,大腸息肉從哪裡來呢?透過1方法揪出息肉
揪出癌細胞,做大腸鏡檢查,順便切息肉,怕痛也有1無痛選擇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