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失智長輩說話,要先注意「姿勢」!醫教「溝通5原則」低聲慢慢說

照顧失智患者是需要花費心力的事,善用溝通技巧不僅可以讓照護更順利,還可以改善和增進雙方的關係。日本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生吉田勝明於《失智症的對話方式》一書中,分享照顧失智患者的相關技巧,詳細解說食、衣、住、行情境應對重點,如何正確引導讓照護過程更加順利,幫助家屬度過照顧與陪伴上困難的時光。以下為原書摘文:

掌握對失智症患者說話技巧的要點後,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多多接觸一些具體的說話技巧。首先介紹的是和患者說話時的「基本姿勢」,之後針對「說話的頻率」進行說明。即便做好了萬全的心理建設,卻沒有切中說話時的姿勢和說話頻率,就無法建構出一段順暢的對話。我們就一個一個看下去吧。

在和失智症患者對話時,無論場地和內容,絕對需要避免的,就是從背後突然向患者搭話,這樣會讓患者受到驚嚇。此外,如果跟患者說話時的音量過大,無論說話的內容是什麼,都很容易被曲解為是在大吼或是在罵人,需要多加留意。以柔和的笑臉進行和患者對話的話是最佳的!

也要注意不要長篇大論,挑重點說。比起「時間差不多了,看完電視以後我們就要去廁所了哦!」,在看完電視的當下再提出「一起去廁所吧!」會比較好。若患者沒有聽淸楚的話,就再次貼近患者的耳朵,重新闡述一遍吧。

  • 站在對方前面,四目相接:最好能與患者保持1.2~1.4公尺的距離。可以透過屈膝或是坐下來調整角度,以能對上患者的目光為主。
  • 用低一些的聲音慢慢說:對長者來說,高亢的聲音令人不適且難以聽懂。說話的技巧是用同樣的低沉聲調慢慢說。
  • 降低電視或廣播的聲音:為了能夠清楚聽到說話的聲音,請選擇不會被其他聲音干擾的地方進行對話,或是將諸如電視或廣播等音量降低。
  • 注意說話的間隔,不打斷患者說話:在對話的過程中,若是患者想說話的話就先暫停話題,並採取等待的姿勢。也不可以在對方說到一半時打斷他的話。
  • 將困難的詞彙替換成簡單的詞彙:譬如將智慧型手機換成手機、電話等說法。尤其是將外文替換成長輩較為熟悉的詞彙。



讓認知功能不會生鏽的「對話頻率」

了解對話的姿勢後,接下來要記住的是說話的頻率。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都有各自的生活步調,以下所提到的頻率僅供參考。在我看來,希望照顧者每1個小時至少向患者開啟1次話題。會不會覺得很多呢?

雖說是開啟話題,但每次的談話不需要太長時間。希望照顧者能以這樣的頻率進行對話,即便只有彼此互相回覆1句話也好。

人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存在,一旦某項功能沒有在使用的話,那項功能就會迅速地衰退。即便是在運動賽事中獲得優勝的飛毛腿,若是因為骨折導致一段時間不能跑步,在回歸以後光是要跑到當初獲勝時的大會紀錄都非常困難。

這種狀況不僅限於身強體壯的短跑運動員。即便是再尋常不過的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極限一無所知,卻還是每天鍛鍊著如吃東西時的咀嚼吞嚥、站起來和坐下或是和其他人談話等行為。

當長時間没有和他人說話時,人的表達能力會降低,負責處理與人對話時的一來一往,如同具有傳接球功能的大腦也會變為像生鏽般的狀態。讓失智症患者的處境更雪上加霜的是,他們還有著語言功能衰退的症狀。所以必須積極地進行對話,給予患者腦部刺激,盡力延緩語言能力的衰退。

從早上的「早安」開始,一直到晚上的「晚安」,我們有非常多可以跟患者對話的機會。話題可以從能夠引發患者興趣的話題進行,或是利用復健的時機引導患者協助做一些事情等等。隨時都要對開啟話題的方式多費點心思。

  • 「飯很好吃對吧?要不要再吃一碗呢?」
  • 「要不要一起看相簿?⋯⋯這位是誰呢?」

透過語言交換可以激發大腦的活性,與人對話也可以驅散患者的孤獨感。請務必將「天天進行頻繁的對話」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本文摘自/失智症的對話方式:最強對話方法,從了解「情緒波動」後再好好說話/和平國際文化
  • 更多健康新聞 »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