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狂噴酒精竟釀「1嚴重後果」!林靜芸揭NG觀念:消毒劑≠清潔劑

近期新冠、流感、諾羅病毒齊發,在對抗細菌與病毒的過程中,人們大量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劑,的確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但同時也對皮膚造成危害。《優活健康網》特摘整形名醫林靜芸所撰此文,分享「消毒劑的正確使用」,呼籲一般家用清潔回歸肥皂等簡單的產品,不要過度使用消毒劑。

70歲的林太太有潔僻,家裡每天打掃,維持乾淨。疫情期間,她用漂白水擦地,手腳用消毒劑清洗,還常備酒精噴桌椅也噴自己的雙手。林太太最近雙手、雙腳關節皮膚炎,角質增生,發紅、落屑、龜裂、會癢,以為自己沒洗乾淨,更加努力消毒,皮膚狀況卻愈變愈糟。

社交場合雙手不敢與人握手,更慘的是去日本旅行,入關時需要按指紋,林太太試了許多次海關不肯放行,原來林太太皮膚炎嚴重到指紋也不見了。林太太看了許多皮膚科醫師,曾被懷疑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抽血作了種種檢查,最後才確定是過度消毒造成的皮膚濕疹。



不要例行性用消毒劑清潔皮膚

類似的狀況疫後很常見。疫情當中,消毒劑的銷售增加了12%,過度使用消毒劑對人體以及環境有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呼籲「不要例行性用消毒劑清潔皮膚」。

有關皮膚的保養,我們朗朗上口的「清潔、保濕、防曬」,強調清潔而非消毒。清潔所用的清潔劑與消毒劑差別在哪呢?清潔劑目的是去除污垢、油脂、細菌和雜質,機轉是去除而非殺死。消毒劑目的是殺死或抑制微生物,機轉是破壞微生物細胞膜或抑制細胞代謝。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呼籲一般家用清潔回歸肥皂等簡單的產品,不要過度使用消毒劑。消毒劑使用過多可能造成:皮膚刺激、皮膚共生細菌改變、造成細菌抗藥性、皮膚自癒能力變弱、環境污染。



如何分辨清潔劑或消毒劑?

消費者如何分辨清潔劑或消毒劑呢?您可以查看標籤說明,清潔劑會標明用途是去除污垢、油脂及雜質;而消毒劑則標榜殺菌、消毒或防止感染。另外也可以查產品成份,消毒劑會包含活性成份,例如酒精、氯或有機矽氧環銨鹽,市售漂白水、噴霧抗菌清潔劑等等就是消毒劑。

消毒劑一般用於日常生活接觸的事物例如地面、傢具、餐具、衣物等等,最新的指引建議少用消毒劑,儘量以沸水浸洗、蒸煮或紫外線照射來取代。除非專業上特殊狀況,不建議例行性以消毒水作皮膚清潔。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