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飲食怎麼吃?中醫教養生食譜「茯苓山藥粥」3步驟健脾排濕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時間通常落在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標誌著春天的深入發展,象徵著氣溫逐漸回升,降雨量增加,空氣濕潤,萬物復甦。中醫師提醒,雨水時節濕氣容易侵擾身體,導致感冒、過敏,建議從生活中5大方面來養生。
雨水常見不適症狀
雨水飲食調養3招
薑鹽足浴促進血液循環
適量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楊婕妤說明,雨水時節落在每年2月中下旬,此時濕氣繁重、乍暖還寒。《黃帝內經》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指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此時應順應自然,注重生發陽氣,保持身心平衡,而雨水既是自然生態的轉折點,也是人體養生的重要節氣。
雨水常見不適症狀
楊婕妤指出,春天氣候多變,身體因濕氣滯留,干擾體內陽氣運行,容易著涼感冒,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濕氣也會引發關節僵硬或疼痛,精神不濟而感覺昏沉疲乏,脾胃功亦會因此受到影響,可能引發食欲不振、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
楊婕妤提到,雨水時節的養生建議,可從飲食調養、藥膳食補、穴位按摩、足浴和生活作息調整等5方面開始做起。
雨水飲食調養3招
楊婕妤說,雨水是春季養生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濕氣較重,飲食上需注重祛濕、防寒、健脾與養陽:
- 清淡健脾:可食用健脾祛濕的食物,如紅豆、薏米、山藥。
- 適量溫補:飲食加入適量的生薑、蔥白等驅寒食材。
- 避免生冷:避免過多進食生冷食品,以免損傷脾胃。
雨水時節在養生食補方面,楊婕妤提供2道暖身食譜補腎健脾、補充陽氣:
【山藥枸杞排骨湯】補腎健脾
材料:排骨1斤、山藥6兩、枸杞6錢、紅棗2~3顆、薑片3片、水2,000毫升、鹽適量
步驟:
- 準備食材:
- 排骨洗淨後川燙,去除血水和雜質,撈出瀝乾備用。
- 山藥削皮後切滾刀塊,避免手癢可戴手套處理。
- 枸杞用清水稍微浸泡後撈起瀝乾,紅棗洗淨備用。
- 燉煮:
- 在湯鍋中放入2,000毫升的水,加入川燙好的排骨和薑片,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燉煮40分鐘。
- 加入山藥塊,續煮20分鐘。
- 調味:
- 最後加入枸杞和紅棗,繼續煮5~10分鐘至枸杞軟化。
- 加鹽調味,即可享用。
材料:白米四分之三杯、山藥6錢、茯苓5錢、枸杞 1錢、水 2,000~2,500毫升、冰糖或鹽:依個人口味適量
步驟:
- 準備食材:
- 白米洗淨,浸泡30分鐘後瀝乾備用。
- 山藥削皮切丁;茯苓沖洗乾淨,浸泡10分鐘後瀝乾;枸杞清水泡軟後瀝乾。
- 熬煮粥底:
- 在鍋中加入2,000~2,500毫升的水,放入白米和茯苓,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約30分鐘,期間可攪拌幾次以防沾鍋。
- 加入山藥:加入山藥丁,繼續小火煮20分鐘,至粥呈濃稠狀態。
- 調味:最後加入枸杞,煮約5分鐘,根據喜好加入冰糖或少許鹽調味,即可享用。
楊婕妤建議,每天花一點時間進行穴位按摩,可增加身體保護力:
- 足三里穴:每天按壓5分鐘,可促進脾胃功能,增強免疫力。
- 三陰交穴:可幫助調節氣血、祛濕健脾。
- 湧泉穴:泡腳時輕揉湧泉穴,有助於提升陽氣。
薑鹽足浴促進血液循環
楊婕妤指出,可用薑片與粗鹽加熱煮水後泡腳,水面蓋過上述3個穴位,有助於驅寒祛濕,促進血液循環。
適量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
楊婕妤建議,日常作息多注意保暖、適時運動伸展,可透過以下方法保護身體不受病毒侵擾,幫助身心放鬆:
- 拉伸運動:選擇瑜伽、太極等能放鬆關節與筋骨的運動。
- 戶外散步:雨水節氣宜選擇空氣清新的時段散步,促進身心舒暢。
- 保持乾燥:雨水節氣濕氣較重,需注意保持居室通風與乾燥。
- 注意保暖:氣溫雖回升,但早晚仍寒涼,應注意增減衣物防寒。
- 調節情緒:保持心情愉悅,提升正氣。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 記者:約225公克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