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濕地生態教育 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成龍濕地生態教育 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記者李佩勳/雲林報導


雲林縣政府邀請宜梧國中師生參與「青鱂放大鏡」課程,深入了解青鱂魚生態習性,並透過實驗觀察青鱂魚在不同環境下覓食行為,導入在地特色自然生態知識,提升學生科學思考與創新能力,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雲林口湖鄉因早期養殖業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及海水倒灌,再加上韋恩及賀伯颱風侵襲,形成草澤濕地。多年來縣府與地方社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及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等單位合作,進行濕地生態調查與保護工作,成龍濕地已成為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生態熱點,每年吸引大量水鳥棲息,透過藝術節活動,成為生態教育推廣平台,讓民眾體驗其獨特美學。


張麗善縣長表示,在去年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國土生態綠網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確認成龍濕地的青鱂魚為未確定種。目前,相關單位進行物種鑑定及棲地調查,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副教授負責進行青鱂魚生態教育,提高民眾對該地生態的關注。他與其團隊帶領宜梧國中學生深入瞭解青鱂魚的生態,透過實驗讓學生觀察青鱂魚在不同鹽度的進食行為,激發對自然的興趣,增進對雲林的認識和家鄉情感。


張麗善說縣府將繼續與各方合作,探討成龍濕地經營管理及青鱂魚復育的可行性。在學界努力下,將進一步確定物種名稱,依據科學調查結果進行棲地營造及復育工作,透過公私協力,提升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應對環境生態挑戰,共同保護生態資源。



成龍濕地生態教育 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青鱂放大鏡」課程,深入認識青鱂魚的生態習性。(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